近日,網友一條眼保健操“無用論”微博使得眼保健操話題成為關注焦點,該微博稱“眼保健操殘害中國青少年49年了,按摩毫無作用的穴位,49年來中國青少年近視率升至世界第二,達3.6億人,做眼保健操無法改善視力,許多學生用臟手按摩導致紅眼病、眼部感染等。”有專家表示,網友的説法是用常識代替了科學,過於絕對。(7月17日《揚子晚報》)
眼保健操緣何引來質疑?
如果説,存在這樣一首“童謠”,常回蕩你我的耳畔,深植于記憶的一隅,那麼眼保健操“伴奏樂”,無疑是天經地義的候選。時下,一群早已不做眼保健操的成人,忽然再次關心起它,其中原因無關懷舊,卻充斥著最現實的疑惑、質疑與抨擊。但為何,已經存在49年、且無形中成為了一個習慣或“規則”的眼保健操,如今卻引來質疑聲浪?
誰都知道,圍繞“眼保健操”的爭議,本質並不以“宣泄不滿”為目的,而是為檢討一項校園政策的合理性。原本,長期追蹤、控制變數、樣本比對等統計學手段,無疑是判定“眼保健操”功效的最佳方式。只可惜此項一直缺位。且,眼保健操的理論基礎,即“按摩學、穴位學”本身還不被現代醫學完全支援。
其實,這也和日益澎湃的網路公共討論的興起有關。尤其是,當公眾發現,熟悉的眼保健操原來只是個人自創,並沒有經過科學驗證和權威部門的論證,就被單方面推行。儘管發帖者在列舉眼保健操“無用論”的理由上並不具有充分的邏輯性,仍然激發了洶湧的討論。
如以往發酵于網路的“議題”一樣,網友此番針對“眼保健操”的嗆聲,其實也不免有情緒化、非理性的色彩。網路的力量,強勢地塑造了當下社會的輿論生態,加之伴隨著專家等權威聲源的公信降低,或實或虛的“意見”得以趁虛而入。這正是當下眼保健操所遭遇的口水困境的成因。
從這個意義上説,相關部門和專家如果能對眼保健操的功能和原理向公眾“科普”一下,是平息質疑的最有效的途徑。 (然玉 學生)
視力不好,因為“眼保健操”?
現在青少年的近視率非常高,這是不爭的事實。但如果沒有眼保健操,青少年的視力就會變好嗎?顯然不是。既然如此,説眼保健操“殘害”中國青少年顯然是不客觀的。
至於用臟手按摩眼睛可能導致紅眼病、眼部感染等,這屬於衛生習慣問題,與眼保健操是否有效無關。沒有人規定眼保健操必須用臟手做,在做眼保健操之前,完全可以通過洗手來避免這一弊端。
影響眼睛近視的因素,最主要的有兩個,一是遺傳因素,二是環境因素。衛生部近視眼重點實驗室主任褚仁遠教授率領的研究組發現,遺傳在近視眼的形成中大約起了60%的作用,還有40%取決於環境因素的影響。
而現在影響青少年視力的環境因素,主要表現在愈演愈烈的應試教育使得孩子們學習時間變長、學習壓力變大,以及電視和電腦的大量普及造成的用眼過度。
在每天十幾小時的學習、娛樂,持續不斷高強度用眼的情況下,就算眼保健操管用,課間做五分鐘也無異於杯水車薪。把近視率增加歸咎於眼保健操,顯然過於主觀和片面。科學要用數據説話,眼保健操是否有效,應該通過大規模的對比實驗來驗證,不能根據主觀經驗妄下結論。
孩子們的鼻樑上紛紛架上一副小眼鏡,這樣的現狀讓人擔憂,也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重視。但問題的焦點,顯然不應該是在眼保健操上面。降低青少年的近視率,最主要的還是給孩子創造合理用眼的外部環境,不要讓他們長時間把眼睛盯在課本和螢幕上。(劉昌海 職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