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油條”驗證了道德經濟學

時間:2012-05-21 14:59   來源:燕趙晚報

  河北人劉洪安因賣“良心油條”走紅。他在炸油條的時候,每天堅持用新油,為了讓顧客監督,他貼出驗證方法,提供“驗油勺”。雖然成本提高,但他的盈利比沒倒油之前多出近四分之一。(5月17日本報A15版)

  在對世道仁心的墮落掀起的高調聲討中,把經濟作為第一元兇是武斷的,也是不負責任的。我們的傳統文化認為:道德為立國之本,經濟為治國之用。常規文化概念中,經濟的富足大致與國民的道德水準呈直線關係。但是經濟與道德並非全部正相關,有一些人會為金錢而徹底放棄道德標準。

  市場經濟與道德,一為自律,一為他律,二者屬性本為互相排斥。我們的誤區在於把高標準的道德等同於道德全部,從而得出市場經濟與道德互斥的結論,在實踐中我們不應該對市場經濟行為主體,提出以超越功利目的為特徵的高標準道德要求。

  之所以出現道德約束功能退化,還在於我們沒有建立起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新道德體系。我們的傳統文化向來抑制商業文明,商業倫理的建立從來沒有在正常的社會空間進行,導致了商業倫理的扭曲乃至畸形,這勢必難以派生出合乎道統的市場行為。還有,社會階層差距過大,以及分配不公,都扭曲了正常的社會價值觀和道德觀。在這種人文大環境下,要求小本微利的“引車賣漿者”能按照正常的乃至高標準的道德原則去經營,難過緣木求魚。

  “油條哥”可以用經濟規律解釋,當所有的商家都突破道德底線的時候,遵從道德規範的經營反而成為稀缺商品。劉洪安的油條雖然比別人的貴,但是該油條的附加值是放心,所以收益反而增加。在市場逐利傾向對道德構成某種壓抑的時期,這種自發的道德反彈,既是市場規律,也符合物極必反的哲學理論。

  劉洪安向社會展示了道德的經濟價值,他用事實證明了道德與經濟效益的良性共生。一切經濟行為背後均有道德觀念和意識起到支配作用,或者説,能實現收益最大化的道德勢必成為首選。

  談及“良心哥”,劉洪安説:我沒那麼高尚,也沒那麼好。誰都可以這樣做。所以應謹慎地對劉洪安進行道德層面的上綱上線。就當前現狀,只要允許而且欣然接受用價格來換算道德良知,就是對商業道德最好的保護。劉洪安的良心油條,是市場對其正確的道德選擇的常規回饋,這會促使他在以後的經營中一直選擇正確的方向。

  我們更應該注意到劉洪安的後怕,因為他觸動了食品行業的神經,可能招致群起而攻。人們相信:絕大多數商家都是好的,因為仁義禮智信的傳統道義不會那麼輕易地被經濟潮汐所滌蕩。只是,善良的個人有時會迫於市場壓力或惡人的壓力而屈服。全社會都應該為這種良善提供效能環境,否則,劣幣驅逐良幣的結局就會出現。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