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山東泰安的“本科生煎餅哥”,戴學士帽賣煎餅走紅網路。“煎餅哥”畢業後曾多次就業,但社會實際與自身預期相距遙遠。這個年輕人最終選擇賣煎餅,他説:“現在不談什麼理想了,首先得活著。”(《華商報》5月10日)
“本科生煎餅哥”引起筆者注意的是“感同身受”:一是楊玉龍本人就讀學校與筆者所在學校屬於同一類型,是根據“海歸、高學歷、名校生、重點大學、普通院校、專科、高職”排序中的後者,楊玉龍本人與筆者的不少學生有著相似的“就業難生存難”的境遇,二是附著其身的“知識改變命運”教條能否落地同樣困惑著筆者的學生乃至困惑著整個社會。
對社會來説,“本科生煎餅哥”已經不是個例,更不是用簡單的就業難就可以解釋的。就筆者的看法,這是一個教育學、社會學和政治學的系統性社會課題。對個體來説,關乎理想如何安放,對社會來説,關係社會和諧和尊嚴。
一直自降身價的“本科生煎餅哥”,做過行銷代表、工人、保安……可以説,在這種自降身價的過程中,就是對“知識改變命運”産生懷疑的過程,也是對教育投入和産出比進行嘲弄的過程,而隱藏其後的一個社會大背景就是社會層級的固化和板結,是社會流動的日益艱難和個體上升夢想的日益空想化。
一個明顯的判斷是“本科生煎餅哥”的增多,即便帶來的不是讓“知識改變命運”墮落為“謊言”,恐怕也是讓“知識改變命運”的吸引力逐漸降低。這對個體當然不是好事,但對整個社會來説,更不是什麼好事!道理很簡單,因為“知識改變命運”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其蘊涵著一個基本判斷:哪怕是再貧寒、再無助的個體都是可以通過拼搏、奮進、可以通過擁有知識來達到自己的夢想,實現自身向上流動。也只要在這樣的階層上升機制之下,個體的努力都會得到尊重而不是鄙視,個體的向上渴望都可能得到呵護而不是被阻止。但“本科生煎餅哥”顛覆了這一切。
這讓筆者想到了美國記者羅賓 賴特發明的一個特定詞彙:“U一代”。“U一代”是指無成就的、未被接納的、未充分就業的以及被低估的16歲至30歲左右的青年群體。這個群體數量眾多,教育程度較高,思想較為開明,樂於進取卻又沒有足夠的機會,對現狀不滿,對未來有較高預期,並且熟悉新媒體和新技術。結合我國的“蟻族”現象以及可能出現的更多“本科生煎餅哥”,在筆者看來,如何直面“本科生煎餅哥”身上的理想無力和知識“謊言”,就是與整個社會的和諧有關,而不僅僅與大學生有關。
“本科生煎餅哥”作為一個符號,就是階層被固化的象徵,自降身價的過程就是命運被複製的過程。美國社會學家傑克思在《誰將出人頭地:在美國取得經濟成功的決定因素》一書中認為,在大學費用急劇膨脹的今天,人們之所以上大學,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希望把學位作為一張獲取地位高、收入多的工作的門票。但“本科生煎餅哥”的出現表明,這張門票已經不那麼有效,甚至把夢想追求者推向了既無法前進也無法後退的困頓之中。
“現在不談什麼理想了,首先得活著。”這句話背後是對“知識改變命運”這句名言的拷問,這值得整個社會反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