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理解,外國小夥才願陪乞討老太吃飯

時間:2012-05-08 13:46   來源:齊魯晚報

  多一些與弱勢群體的溝通,多一些“身上臟”的體驗,更有利於個人人格的塑造,讓人變得“心裏乾淨”。

  近日,一張圖片在網路上廣為流傳。片中,一個外國小夥與一名乞討的中國老太坐在南京街頭交談,小夥還主動給老太倒水並分享了薯條。後據媒體報道,這個外國小夥就是來自美國的陸傑森。面對“敬佩”、“感動”、“愛心關懷不分國界”等等褒獎之詞,陸傑森表示始料未及:“他們是人,我們也是人,他們理應得到我們的尊重和關注。陪著吃頓飯,這沒什麼。”

  一份薯條、幾句問候,算不得什麼豐厚的施捨。這不過是人與人之間,最普通的一種關懷和扶助,完全沒有必要誇大。在陸傑森之前,這位老人也曾經得到過很多中國學生的幫助,將陸傑森捧成“不分國界”的道德模範,未免有些過譽。但是陸傑森的一句話發人深省,他談及自己對於乞丐的看法時説,“我以前做過管道工人,曾在很臟的地方工作。所以我並不介意身上臟,心裏乾淨就可以了”。

  陸傑森今年只有23歲,是一位剛剛畢業的大學生,不久之後就要回國成為一名數學老師。或許他的人生,將不再從事曾經的體力勞動,但那些鑽管道、做工人的勞動體驗,讓他的心理更加成熟。實際上,在一些歐美發達國家,教育過程中很重視讓學生去打工或者做義工,經歷一種“吃苦”教育。在實踐與磨煉中,學生們將贏得更多的經驗,對於人生有更深刻的體會。這種歷練,對於學生個人的性格是一種鍛鍊;對於整個社會而言,也是塑造公民道德的一種有效手段。如果背景迥異的人能有一些相似的生活經歷,那麼他們之間勢必會擁有更多的共同語言。這足以最大程度地規避階層之間的感情斷層,讓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保持平衡。

  然而,在我們的教育中,這方面往往被忽視。學生們極少參與真正的勞動實踐,社會體驗少之又少。加上享樂主義等種種消極因素的推波助瀾,一些從未有過任何底層生活經驗的年輕人,在思想上遠離了弱勢群體,失掉了應有的人性美德與社會責任感,變得自私。很多擁有著良好家庭背景的“富二代”、“官二代”階層,過多地追求浮華,炫耀財富,其道德危機正在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多一些與弱勢群體的溝通,多一些“身上臟”的體驗,更有利於個人人格的塑造,讓人變得“心裏乾淨”。公民道德的塑造,不是紙面上的文章,離不開各個階層之間親力親為的參與。樹榜樣、喊口號、搞運動式的道德説教,未必比得上一次同甘共苦的交流體驗更令人震撼。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