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有8萬張,需求12萬-15萬張……這是目前北京養老床位供需存在的巨大缺口。昨日,北京市民政局局長吳世民做客城管廣播,全面回應“養老難”,坦言目前北京公辦養老院“一床難求”,“排隊7000人”的現象確實存在。(4月2日《新京報》)
隨著中國老齡化社會的來臨,養老院入住難、社區養老服務、養老院提升服務、民辦養老院困境、養老未來走向等等話題越來越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公辦養老院床位緊張“住不進”,城里民辦養老院價格貴“住不起”,郊區民辦養老院條件較差“不願去”,如此現狀,令人焦急。一邊是養老體系的捉襟見肘,一邊是坐等進院的“一床難求”,養老院問題確實是當務之急,必須得到制度政策層面的積極應對,同時需要全社會的共同發力。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敬老、養老,讓辛苦了大半輩子的老年人怡養天年,安享天倫之樂,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現實生活中是怎樣的呢?想到小時候老人講的一個故事,説古代有一位將軍要重金雇傭馬伕,來了一位應聘者承諾要像照料父母那樣照料將軍的愛馬,將軍搖搖頭覺得不靠譜。又來了一位應聘者説要像對待自己的兒女那樣對待將軍的愛馬,將軍含笑點頭,聘用了這位馬伕。如今,各種性質的幼兒園如雨後春筍,儘管收費高得驚人,但家長仍然趨之若鶩,孩子耽誤不起啊!有的地方重點小學報名打破頭皮,爺爺奶奶不得不半夜帶著小板櫈趕到學校門口去排隊,生怕報不上名,可誰見過兒女為父母進養老院半夜去排隊?
人們常説“上有老下有小”,往往重點在“下有小”。一個家庭如此,一個社會何嘗不是如此!提及養老話題,就會想到發達國家“從搖籃到墳墓”的高福利制度。的確,西方國家有一套完整的社會養老人體系,政府不惜投入、為養老埋單是一大亮點。比如西方一些國家的老年公寓追求規模化、專業化、個性化,為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定制服務。在美國還為老年人提供一項“白卡”服務,政府出錢派家庭保健護士照料老人。當然,中國有中國的國情,不可能照搬發達國家的養老模式,但是,國家經濟實力增強了,完全可以在破解民生難題中向養老傾斜,朝這個方向努力。像對待幼兒學前教育那樣對待養老體系建設,齊頭並進,不可偏廢。
加大公共財政的投入不可或缺,不僅要在公辦養老院的配套設施上解決“進得去”、“醫得了”和“養得好”的問題,而且要與社區服務、社會管理有機銜接起來,讓養老成為公共服務體系中的重要一環。作為養老“生力軍”的民辦養老院,在土地、水電等方面與公辦養老院的待遇相差較大,發展存在諸多瓶頸。對此,政府應在多方面大力支援和激勵社會資金進入養老領域,對興辦公益性養老院的給予更多的優惠。更重要的是提高包括孤寡老人在內的社會弱勢群體的收入水準,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面,使更多的老年人擁有足夠的經濟能力為自身養老埋單。與此同時,需要創新機制,引導全社會一起來發展養老事業。老年人本身也需更新觀念,不要總想著將金錢留給子孫後代,捨不得花在自己養老上。從兒女角度講,要多關心看望“空巢老人”,盡孝要趁早,別找藉口將老人推給政府和社會。總之,解決養老問題是社會良心的試金石,只有把養老問題當作大事,積極應對傳統養老模式的改變,探索和嘗試新的方式,才能真正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