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覺良好,請儘快把採集的造血幹細胞送過去吧。”26日上午10點13分,海軍總醫院內,來京的湖北襄陽一中高三學生張文馳造血幹細胞(俗稱骨髓)採集工作完成,他面帶微笑地對醫生説出這句話。此時,病房裏響起一陣熱烈的掌聲(3月27日《京華時報》)。
高三學生張文馳18歲生日時參加了義務獻血,並志願加入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俗稱“骨髓庫”)。半年後,在骨髓庫140萬份數據檢索中,張文馳與福建的一名4歲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他當即確認了捐獻意願。然而,此時的張文馳已經通過了南方航空公司招飛初檢,高考分數線只要達到二本線,就極可能實現自己當飛行員的夢想,在緊張的備戰高考與捐獻骨髓發生時間衝突時,張文馳選擇了捐獻骨髓,用他自己的話説“救人比高考更重要”。
這在不少人看來有些不可思議,從以往媒體報道中,也看到不少捐獻骨髓者,但到了緊要關頭,卻是臨陣退縮,或是懼怕心理或是找出各種各樣的理由逃避。本來,無論是獻血還是捐獻骨髓都完全是自願行為,別人也無權評頭論足,張文馳如果選擇退縮,不僅有足夠的理由,而且其他人包括受捐人家屬都沒有任何理由指責。捐獻骨髓值得稱讚,而因為捐獻骨髓去挽救一位與自己毫無關係的陌生人生命,耽誤了高考的最後衝刺,如果因此“名落孫山”,不僅會讓自己的理想化為泡影,也會造成終生的遺憾,但張文馳依然選擇去挽救陌生幼兒的生命,其體現出的人間大愛著實讓人感動。
我們每個人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都會遇到各種選擇,特別是在眼下的市場經濟社會,權衡利益關係是許多人做出選擇的唯一標準,即使在日常的助人救人方面,不少人在伸出援手時,通常也會考慮再三,深怕自己的行為不僅不會得到受助人的感謝,甚至還會遭到誤解和訛詐。社會上也的確有那麼少數人,見利忘義無所不為,但應相信那不是社會的主流,而真正的捨己救人也好,見義勇為也罷,所體現的正是像高三學生張文馳這樣付出卻不貪圖回報。
實際上,我們眼下的社會並不缺乏人與人之間無私的真愛,特別是被某些人視為缺乏愛心和責任心的青少年一代,他們生活在開放的社會,身處各種資訊良莠混雜的包圍之中,再加上青少年本身的好奇和追求時尚的心理,不可避免的會出現一些讓成年人看不慣的語言和行為。但事實上,年輕一代的骨子裏依然沉澱著我們民族傳統善良和友愛的精髓,當他們知道因為自己的付出和援手能給他人帶來希望與快樂時,他們會毫不猶豫為此付出滿腔熱情,這既是社會的主流,也需要人們細心呵護和大力弘揚。
在我們的現實社會中,實際上每個人心裏都保存著一份真誠和善良,只是由於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狀況的複雜,讓很多人不由自主的習慣於用金錢來衡量某些價值,以至於人與人之間相互存在著很大的戒備心理,變得越來越不信任,在遇到陌生人需要幫助的時候,一些人並不是情願“袖手旁觀”,而是出於某種無奈,因而,我們更應該從張文馳同學“救人比高考重要”的普通話語中看到人性的可貴,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我們眼前的世界其實非常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