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大掃除不力被免職”不可持續
時間:2012-03-23 08:21 來源:新京報
為了上級領導的一時觀感,政府就不計成本地自我投入、自我參與,長遠看,並非治本之策。
河北邢臺市各縣、鄉鎮推行農村衛生環境整治三個多月以來,20多名鄉鎮幹部因工作不力被處分,其中兩名鄉鎮書記、一名鄉長被免職。這項政策的出臺源於2011年12月30日河北省領導的一次調研活動。目前,農村衛生環境整治初見成效,百姓叫好,但“官不聊生”。
邢臺縣鄉農村衛生環境大整治,最受爭議的地方是,這種整治模式是否符合政府關於“依法行政”的要求,是否能形成長效治理機制。
其實,公眾對這種風暴式的治理模式並不陌生。上級領導的一句話、一個指示、一次正常的調研活動,下級政府便手忙腳亂地頭疼醫頭、腳痛醫腳,從未或甚少去思考系統的、科學的、可持續發展的治理模式。鄉村環境治理固然是政府所應承擔的一項公共服務,可是否緊急、重要到了對基層幹部一票否決的程度?一些鄉鎮幹部為了保住烏紗帽,動輒投入上百萬元,“很多鄉鎮花得無錢可花”,這種涸澤而漁的投入,談何可持續?
農村衛生環境整治,政府到底該承擔多大的職責?這其實要看環境治理的範疇,如果是村民的私域,那更多應體現政府的管理與監管職責,全民參與,各負其責,才能讓公共衛生環境治理獲得徹底根治。
就長遠看,農村衛生環境整治,應理解為全民參與的一項公共事務活動,應有條件地放開,而不是政府一手包辦、不計成本地投入(這其實是納稅人的錢)。
整治鄉村環境,這本是受到百姓稱讚的好事,如何把好事做好,考驗政府的智慧。實現地方政府治理的變革,應成為地方政府長期努力的方向,必須果斷轉變地方政府大包大攬的習慣,讓多方社會力量參與政府的治理與監督,才能杜絕“官不聊生”的治理模式。
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