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溫家寶11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進一步加強品質工作。會議認為,我國品質水準的提高仍然滯後於經濟發展,提出完善企業品質檔案和産品品質信用資訊記錄,建立品質失信“黑名單”並向社會公開。(1月11日新華社)
無須諱言,現實生活中的確存在一些不講品質、不講信用的企業,有的為節約成本而偷工減料,或摻雜使假,更甚者是添加一些有害物質;有的則是大作虛假廣告忽悠公眾。這都給消費者造成重大人身危害、經濟損失,毒化了社會風氣,嚴重擾亂了市場公開、公正、公平有序的競爭秩序,使整個社會的信用狀況和道德水準有所下降。
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有的企業認為講不講誠信無關緊要,片面理解市場經濟只講賺錢,不問手段。還有政府有關部門監督力度不夠,失信者難以受到應有的懲罰,或即便受到懲罰,其代價也遠低於商業失信帶來的收益,而讓老老實實做生意的“誠信者”感到吃虧,進而走上歪路。
在此語境下,國務院提出建立品質失信“黑名單”並對外發佈,不失為對企業生産經營行為加強監督管理的好辦法,非常值得期待。
一方面,品質失信“黑名單”有利於監管部門從事後投訴處理向事前主動預防轉變。通過完善企業品質檔案和産品品質信用資訊記錄數據庫,優點、污點都記錄在案,實行信用分級,對信譽好的市場主體提供便捷服務,激勵守信;對信用缺失的市場主體,採取重點檢查、社會公示、嚴厲懲處等措施,提高其失信成本,有利於打擊社會經濟生活中失信違法現象,讓失信者不敢再犯、無力再犯或者乾脆出局,有利於約束企業生産經營活動遵紀守法,提高社會整體信用等級。
另一方面,品質失信“黑名單”讓企業置於眾目睽睽的監督下,企業就會增強自我誠信意識、約束自身不良行為。消費者通過政府公佈的“黑名單”資訊,就可以選擇購買信用度高的企業的商品,這既可以給企業提供一個公平合理的競爭環境,也給公眾提供一個放心的買貨場所。
當然,企業品質失信黑名單要準確無誤,才能發揮作用。因此,有關部門除加大産品品質監督檢查力度、嚴格監管外,還應建立詳細的評價規則與透明的評價資訊,建立品質風險分析與預警、預防品質安全保障機制和品質誠信體系,及時公示信用記錄,並接受群眾監督、社會監督。相信有了千萬雙眼睛的監督,肯定比有關部門的挂一漏萬更全面、更具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