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在哪,報告告訴你?

時間:2011-12-29 13:34   來源:北京晚報

  “幸福在哪”是首歌,給出的答案大抵是,幸福在辛勤的工作裏。認同不認同這個答案,是件如魚飲水的事。不過現在流行數字説話,什麼都有量化指標。前不久,中國社科院也給出了一個關於幸福的量化的答案。據北京晨報12月26日報道,中國人口宣教中心、中國社科院近日發佈《中國家庭幸福感熱點問題調研報告》,70%的中國家庭覺得比較幸福。調查顯示,“家人身心健康”、“與父母關係和諧”、“與鄰里關係融洽”和“中等收入水準”的家庭要比其他家庭更幸福一些。收入並沒有出現在“幸福感最強的家庭”中,而人們的幸福感也並沒有隨著收入的提高而增加。

  這個結果讓人想起“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沒錯,天天魚翅海參不見得就是幸福,升斗小民的日子也可以過得不錯。大民一家三口坐在房頂上看鴿子的背影,沒人能否定那是一種幸福。但,如果能讓大民有機會多掙點錢,我們還是有理由相信,這家人的幸福感一定會“隨著收入的增高而增加”。不光他們,除了絕大部分工薪階層都會覺得多發工資少繳稅是提升幸福感的有效途徑。畢竟,維護家人身心健康、與父母關係和諧這兩個排在前列的幸福要件都離不開錢。具體點説,比如多花點錢可以買到更好的牛奶,保護家人身體免於蒙牛之患;比如多掙點錢不僅不必再啃老,而且可以盡孝道。拜金誠然是錯誤,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也是真理一條。作為中國研究社會問題的權威機構,社科院與其致力於強調幸福感與收入無關,給正在焦慮于買房、醫療、上學的無權無勢老百姓吃精神止疼片,不如花大力氣做點實實

  在在的調研,如實反映各地各階層人們的生活情況。報喜也報憂,才是真正科學的態度。一味放一些“中國已成初等發達國家”、“中國産業競爭力全球第一”之類的衛星,只會讓自己陷入事後解釋來解釋去的尷尬。

  況且,幸福是一種很私人的感受。吃到了嚮往已久的好菜、見到了心儀的那個人、下班一路暢通這都能給人幸福感。量化了的幸福,很難説明問題。就像是21日,國家統計局發佈報告,稱中國小康社會實現程度已經達到80.1%。但卻對國際上用來綜合考察居民內部收入分配差異狀況的一個重要分析指標——基尼系數閉口不提。當時就有評論指出,如此重“平均值”而忽視內部差距的報告,本身價值就不大。該量化的不量化,沒法量化的卻要全國大平均。這種風,社科院還是別跟的好。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