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重慶食品打黑行動中,執法人員查獲了一批喂了礦石粉的活雞。對此有經濟學人納悶,你要多掙錢就説啊,為什麼不去加價而去降低品質呢?這是個很有意思的話題,讓我想到了家鄉的一個類似情況。
筆者家鄉是東部沿海一縣級市。其中市區最大的一個菜市場,出售的部分牛肉中常有注水現象。為此,筆者特意找熟人聯繫了兩位在該市場有數十年銷售牛肉經驗的大哥和盤托出心中的困惑:想掙錢,為什麼不提高價格,而一定要採取如注水這樣的行為?
大哥們給出的解釋耐人尋味。一個大哥説,牛肉注水不注水,兩者價格是有差異的,但對於商家來説,兩種方式下獲得的利潤最後不會有大的差別,他們能通過改變單價保證這一點。而現實是,由於注水後的牛肉在經過若干天后,比未注水的牛肉賣相更好、看著更新鮮。因此注水的牛肉賣得更快,資金週轉快且能減少倉儲成本。另一個大哥説,一些顧客雖然可能也知道這些不時滴水的牛肉是注水的,但由於注水的牛肉銷售單價一般一斤低4~5元,所以,買家認為還是注水的牛肉比較實惠——似乎他們不太相信牛肉能注那麼多的水,商家的利潤還能保持不變。所以,市場上常常出現注水的牛肉。
噢,原來如此。我又問,為啥這市場上很少有注水豬肉呢?大哥們説,注水後的豬肉賣相差啊!故罕有注水豬肉出售。
對於一些經濟學人來説,注水牛肉這樣的事情能長期存在於一個市場中是不可思議的。不可思議之處在於,商家如果保證産品品質可靠,並通過打出自己品牌這樣的方法,讓消費者知道你的商品比一般商品可靠,你完全能賺到超一般水準的利潤。你能合法掙到大錢的!為什麼要去掙昧良心的錢呢?
其實,原因不複雜。市場的良好運作,是需要諸多條件滿足的,但很遺憾,現實中並不能滿足。
以牛肉被注水為例。首先,消費者並不了解商家掌握的利潤內幕,消費者也不是能抗拒光鮮賣相、低廉價格誘惑的理性人。而我們的討論,就像拿著一個劇本討論電影裏的演員——那些賣牛肉的和買牛肉的是局中人,他們所看到的世界遠非我們討論時這般透明。在這裡,牛肉注水還是一個技術相對簡單的事,而很多商品,消費者根本不可能去了解其中的各種問題。
其次,我們看到,諸多市場知名品牌已經決意走上打出品牌,然後提高價格,站著把錢掙了的光明大道。但為什麼有些人卻總時不時倒退到“叢林時代”,砸自己的牌子呢?無疑,在沒有監管的情況下,讓商家始終誠實守信是難以做到的。任何一個商家,建立品牌後,開始站著掙錢了,但是如果一直沒人監管他,一有資金鏈收緊、存貨危機這樣的風吹草動——有時就是純粹出於鬆懈和貪心,他就可能會走向砸自己牌子的河邊,濕了自己的腳。
因此,想讓商家長期在沒人監管的情況下保證品質,那是在要求他們做聖人!那叫苛求。一些經濟學人認為,如果能有足夠的競爭者,即使沒有政府監管,這種事情也是能夠避免的。但是很可惜,由於不同商家生産的東西總是有些差異,某個商家對産品進行一些偷工減料、兌水走樣,完全能夠逃避行業競爭的“監管”。更不用説在實際中,商家間反而完全有可能合謀,共同來侵害消費者的利益。
諸多理想條件不能得到滿足,導致指望通過商家和消費者雙方博弈後産生理想的市場經濟是不可能的。然而,一代宗師亞當 斯密確實説過,“無形之手”是那麼的美好,大家出於人人為己的私利,卻能夠實現人人為人的公利。
顯然,這裡有個不大不小的誤解。其實斯密並不是説,單憑市場就能實現完美的市場經濟。斯密首先看到的是,市場中有那麼一種邏輯,或者説價格機制,然後又看到,現實中確實很大程度實現了人人為人的美好局面,隨後油然而生對自然神力的崇敬和感慨,一如孔子説“逝者如斯夫”之心境。但是,請注意——從市場的實際發展演變看,大規模的市場與政府管制從來是交織在一起的,早在文藝復興運動前的西元1202年,英格蘭國王約翰即宣佈了英格蘭首部重要的食物法《麵包和麥酒法令》,對用豆子摻假麵包以及麵包缺斤少兩等市場不誠信行為進行規制。因此, 500多年後斯密所讚賞的這種價格機制,從來不是單獨起作用的。更明確地説,人人為人的結果從來不是“純”市場獨自的貢獻。
確實,斯密在説“無形之手”時並沒有特別指出“這個市場”其實已經糅進了政府因素,但“這個市場”裏面確實一直就是有政府管制的行政因素存在的。正是對於這一點的誤解,導致後來的一些經濟學家才會誤以為,單憑“純”市場就應該能夠帶來完美的市場經濟。
毫無疑問,如果趕走市場這匹狼,引入政府這頭虎,必定會帶來一系列新的問題,諸如高企的行政成本、市場機制被扭曲,甚至數量可觀的貪污腐敗。但是,我們至少應該看到,長期來看,解決問題的大方向是,調整政府的缺位和越位,改進政府管理機制——包括加大民眾訴求對政府決策的影響力。“回到”一些經濟學家所假想的、沒有政府因素干擾的“純”市場中去,肯定不是一條能走通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