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藥”缺的不是貨,是缺心

時間:2011-09-19 14:20   來源:人民網

  從20世紀60年代一直用於心臟病手術最普通的常用藥——“魚精蛋白”。近期,這種一支售價10余元的藥突然“缺貨”,導致全國多地心臟手術受到影響,多數醫院心臟病體外迴圈手術“停滯”。(見2011年9月19日新華網)

  “救命藥”——“魚精蛋白”緊急呼叫:華東缺貨!華中緊缺!華南告急!華西急電!華北求救……為何導致“救命藥醫療救治普荒”,造成“救命藥全國性地缺貨”?生命在追問,患者在質問,百姓在拷問,社會在疑問,機制在探索,醫院在等待,藥企在徘徊……

  近期,從20世紀60年代一直用於心臟病手術最普通的常用藥——一支售價10余元的“魚精蛋白”,突然“缺貨”,導致全國多地心臟手術受到影響,多數醫院心臟病體外迴圈手術“停滯”。面向全國大病患人群的“救命藥”,出現全國大面積缺貨,責任何在,該問責誰?這一怪象背後又暴露了怎樣的公共衛生問題?行業系統都知道:“魚精蛋白”在心臟外科手術中至關重要,是唯一的藥,沒有其他替代産品。既然各方都知道“救命藥”的社會重任,為何我們的相關組織和責任單位卻視而不見?

  “救命藥”成不了“百姓藥”,甚至成了“短命藥”,筆者以為,“救命藥”缺的不是貨而是良知的缺失,“救命藥荒”根源不在廠家少而是社會責任的淪落,“救命藥全國性缺貨”最缺的並非是貨而是良心和責任。“救命藥”之所以遠離和背叛“百姓藥”,主要原因在於受利益的驅使、受市場的脅迫、受行規的制約等。

  第一,“普藥”招標虛報,“新藥”變臉生産。按常規,一家停産何以導致“救命藥”全國性地“斷檔”,形成“孤藥”的禍根何在?2009年新醫改方案提出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試圖通過統一招標、統一配送等舉措解決藥價虛高問題,保證老百姓有藥可用、用得起藥。不得不承認,基本藥物制度推行以來,在給百姓帶來實惠的同時,一個新問題也隨之浮出水面:一些有效價廉的常用藥悄然消失,同樣功效的“新藥”卻不斷出現、身價倍增,讓老百姓既不滿意,也無奈。行業人士指出,導致此種怪象頻出,除有藥企間惡性競爭的因素外,還有基本藥物制度尚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某些藥企採用低價策略中標後,發現利潤空間有限甚至賠錢則放棄生産等,改頭換面“新藥”裝“舊瓶”,“舊標”制“新藥”。

  第二,“廉藥”難以維持,“藥價”無法提高。“魚精蛋白”藥屬於稀缺類的藥,對於心臟病手術患者來説,是非常要命的。作為“救命藥”的常用藥,為什麼藥企不願生産?其原因之一是售價十多年不漲,廉價藥利薄停産。專業指出,現如今不斷藥品定價機制存疑,“好用價廉藥”亟待起死回生。這是破解“救命藥”的出路之一。“救命藥”全國性缺貨,這事關患者生命安全。國家基本藥物目錄收錄的絕大多數是普通藥、常用藥,實行政府定價,長期以來價格很少進行調整,並成為近年來國家藥品降價的主要對象,因而其利潤空間相對較小,生産企業對此類藥物的生産積極性不高,其結果就是價格低廉的基本醫療常用藥悄然消失。今天在CPI逐月上升的格局下,藥品十幾年不調價,本身就違背了市場規律,當成本高於定價時,企業只能用腳投票,退出市場。堅持生産要麼不可持續,要麼會出現重大安全隱患。藥品作為特殊商品,當然不能回避商品的屬性,藥品的價格必須反映價值,必須與市場需求相結合。否則,必然出現當前的短缺現象。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