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意見領袖”

時間:2011-07-13 13:30   來源:人民網

  近年來,在“微博打拐”、貧困地區學童“免費午餐”等事件中,一批知名網友起到了重要的動員作用。目前,微博上粉絲過百萬的用戶超過300名。他們對網民的影響力不可低估。

  研究表明,美國微部落格“推特”上,前幾年2萬名“精英”用戶,比例不到總用戶的0.05%,卻吸引了幾乎50%的注意力。中國的微博也有類似的情形。網際網路雖然降低了民眾表達的門檻,但少數知名網友的聲音,仍然引領著公眾的價值評判。在拆遷、陳情、事故災難等突發事件上,知名網友頻頻發聲,對政府造成了輿論壓力。

  早在上世紀40年代,美國傳播學者發現,大量的資訊經某些活躍分子轉机或過濾,形成價值判斷,再傳遞給大眾。這些活躍分子就是傳播學意義上的“意見領袖”。網際網路的出現,極大地拓展了言論空間,從學界、媒體、文藝界和其他專業領域(如金融業、IT業)上網人群中,“意見領袖”批量産生,特別是在微部落格上各顯其能。

  “意見領袖”群體的異軍突起,改變了過去由政府和官方媒體主導新聞宣傳和社會輿論的格局。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國社會逐漸分化為不同的利益群體,利益表達和博弈走向透明化和規則化。這首先應值得肯定而不是憂心忡忡。中國網際網路上的“眾聲喧嘩”,其實標誌著社會生活的和諧度,也體現了我們黨和政府駕馭複雜局面的氣度和自信。

  “意見領袖”有時能呼風喚雨,不是他們自己有什麼地位或特權,而是他們代表了相當數量擁躉的心聲。沒有民眾的意見,也無所謂“意見領袖”。因此,寬容和傾聽“意見領袖”,也是尊重民意,體察民瘼。當下社會轉型期,現實問題成堆,各種矛盾盤根錯節。“意見領袖”的批評質疑聲,恰恰説明廣大民眾對政府推行“良政”和“善治”抱有熱切期待和堅決支援。

  另一方面,“意見領袖”放言立論不乏偏激。網上匿名發言、封閉交流的環境,負面情緒交叉感染,容易讓某些極端化的言論佔上風。“意見領袖”的勇氣和責任感,在彼此呼應和駁難中,有時會與剛愎自用、黨同伐異聯繫在一起。因此,一個健康的輿論生態,是勇於針砭時弊又富於建設性,對不同意見善於包容也善於批評。求同存異,聚同化異,扶正抑偏。

  微部落格、BBS、部落格等本是個人表達的媒介,但“意見領袖”由於公眾關注度很高,已然使這種“自媒體”升級為社會“公器”,具有公共服務性和社會共用性,議題設置和輿論放大效用明顯,在某些情形下甚至有可能掌握著“輿論核按鈕”。這種情勢下,“意見領袖”們不妨更謹慎地用好“拇指話語權”,不失語也不妄言,以法律、公序良俗和專業精神為邊界,勇敢而穩妥地為社會代言。近年來,在基層一些地方,社會矛盾有所激化,弱勢群體中有人趨於暴力表達。“意見領袖”致力於打撈“沉沒的聲音”,提請政府和全社會警醒,同時仍需堅定地維護有序政治參與,推動和平轉型。

  “意見領袖”大都有鮮明的個性,既然是溝通,就不可能期待他們百分之百的擁護,在這一點上政府要有容人之量,更不必一聽到反對和不理解、不體諒的聲音,就認為溝通無效,就惱羞成怒,關閉溝通的管道,轉而舉起蠻橫的權力武器,把“意見領袖”逼成“異見領袖”。史載胡耀邦在延安向毛澤東請教什麼是政治,毛主席大手一揮説:政治就是,把支援我們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反對我們的人搞得少少的!要知道,網際網路上很多人,拉一拉就是朋友,推一推就可能形同陌路。每一次溝通都會在對方內心留下善意的種子,哪怕這種子一時還未破土而出,但也在成長,而不能粗暴地丟棄。

  廈門著名網友連岳曾和市民一道,質疑和批評PX化工項目;南京籍數百萬“粉絲”的網友黃健翔、孟非,今年初呼籲制止地鐵工程砍伐梧桐樹。兩地政府都聽到並吸納了他們和廣大市民的訴求。廈門組織二次環評和市民座談會,最後決定PX項目遷往漳州;南京緊急出臺《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古樹名木及行道大樹保護的意見》,規定原則上工程讓樹,確需移植需報市政府備案,移一棵補兩棵。一觸即發的官民對峙,在官民諒解中輕鬆化解。

  給不同網民群體,包括“意見領袖”言説與辯論的空間,就是給社會壓力多一條出口,給解決問題多一種可能。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