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的“道德銀行”映射式微的道德

時間:2011-06-15 13:52   來源:燕趙晚報
  “我有幾個同學道德幣不夠10個,為了今年能得到獎學金,他們今天統統去獻血,這樣就可以湊足10個道德幣。道德銀行的初衷是為了讓同學多做善事,而現在怎麼感覺是在逼著大家做好事一樣?”近日,長沙理工大學城南學院一名網名為“Fredickson”的大學生,在微博上對該校的“道德銀行”提出了質疑。(6月14日《長沙晚報》)

  其實,早在2007年10月,長沙理工大學城南學院就已成立湖南省高校第一家“道德銀行”,推行了有“約束性”的考評管理機制。而“道德銀行”的始創更可追溯至2002年1月,其時,長沙市岳麓區望月湖社區創建了全國首家“道德銀行”。此後,全國各地不斷有新的“道德銀行”開張。

  但是,當功利與道德聯姻,質疑也隨之而來。功利的“道德銀行”映射了日漸式微的道德,卻也反映了人們對公共道德秩序的追求。它的出現,正是人們內心渴望道德回歸的一種外在體現。它通過一種激勵的方式,營造一種道德追求的氛圍,即讓每個人都做有道德的人,併發自內心地、自覺地實現自己的追求,從而提高社會的整體道德水準。

  平心而論,我們不可能指望每個人都能成為道德的聖人。因此,要想讓道德成為一種全民自覺,讓道德成為助推社會文明進步的力量,就絕不能只是靠紙上談兵,或者靠口誅筆伐的鞭笞。事實上,在“道德銀行”激勵作用下,當地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志願活動中,通過做義工積累道德幣。

  我們相信,功利的“道德銀行”必定可以促使一批行善者由最初的單純追求功利,轉化為一種自覺行為。當然,這其中,弄虛作假、將行善僅僅作為一種牟利手段的現象並不少見,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完善考評機制,更多的注重精神層面的激勵作用。但我們也應意識到,要想提高全民道德水準,光靠“道德銀行”明顯不夠,因為“道德銀行”本身只是方式的一種或一部分。(禹海君)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