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發佈的《全國藥品流通行業發展規劃綱要(2011年—2015年)》提出,到2015年要形成1至3家年銷售額過千億的全國性大型醫藥商業集團,20家年銷售額過百億的區域性藥品流通企業;藥品批發百強企業年銷售額佔藥品批發總額85%以上。(5月8日《人民日報》)
為什麼一些藥品從生産企業到醫院,最後到患者手上,價格可以飆升數十倍,甚至數百倍?醫藥銷售環節的失控是原因之一。
當下,很多藥品流通企業是靠不規範操作經營生存的,他們如何實現藥品流通環節層層加價、牟取暴利?主要是金錢公關和權力公關。一個藥品,之所以出廠後就身價百倍,很多時候與商品品質及生産技術無關,只與“公關戰術”是否成功以及醫院人脈是否足夠牢靠等非市場因素有關。這正是“大魚吃小魚”的市場效應難以紮根現實的病根所在。
當市場要素難以發揮效應,決定市場競爭成敗的不是企業本身的競爭力,而是適應潛規則的能力以及公關的本領。那些企業能夠獲取所謂的競爭力,很難被淘汰。因自身的管理能力不強,他們實際上也很難成長為真正的“大魚”。而那些“上進”而“老實“的企業,在這種“劣幣驅逐良幣”的市場效應下,則會受阻重重,短期內難以突圍。
從這個角度而言,儘管商務部這一紙綱要剛起步,只是一個大體的整體規劃,但這畢竟是帶有進步意義和現實意義的一步,體現了整治行業弊病,提高行業發展水準的意志與決心。
只有讓市場要素真正起作用於現實,淘汰那些應該淘汰的,或許才能讓行業生産服務水準脫胎換骨,也更容易贏得公眾的信任與滿意。(吳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