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民眾看到行政改革的勇氣

時間:2011-01-05 13:47   來源:長江日報
  中紀委常委、秘書長吳玉良在去年年底的一次發佈會上表示,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最近要出臺比過去更嚴格的有關公車配備使用的新規。新華社前日發表文章稱,這意味著“史上最嚴格”的一輪公務車改革即將啟動,並強調,公車數量和支出費用公開是改革深入進行的大前提。

  公車數量和支出費用,應是政府運作中很基本的資訊,但此前有地方機構視其為“敏感數據”,認為不宜公開。基本資訊不能公開直觀反映公車改革癥結,但公車改革不只是一個資訊公開問題。公車改革進行了十餘年,社會總體評價一直不高,一個原因是,國家此前對公車改革缺乏明確指導意見,沒有讓人滿意的方案和操作原則,長期以來,公車改革只在一些地區、為少數部門自發探索,分散進行,改不改,怎麼改,有太大的隨意性與不穩定性。

  隨之而來的問題體現在幾個方面。車改模式、適用範圍、公車管理、補貼標準等存在較大的差異性;沒有進行公車改革的地區和部門,因為缺乏政策依據或操作難度大,完全可以推遲甚至拒絕公車改革;有的所謂車改變成了權力自肥的遊戲。類似的困局在官員財産公開制度改革,其他事涉權力的改革事業中亦有體現。

  公車改革本質上是行政體制改革的一項內容,涉及政府事權與行政成本如何匹配。很大程度上,這是政府的一種自我革命。自我革命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怎麼改,這是一個方法問題,政府可以自己去探索路徑,規定公車基本保有量,還是給公車貼標,抑或發放車貼等,都沒有問題;二是這些方法要有效,如果改來改去,積弊依然深重,這就不是革命。現在,有必要明確一點,對公眾而言,關心的不是方法問題,而是政府有沒有決心和勇氣,有沒有自我約束的意志,決心、勇氣、意志怎麼落地,如何轉換為人們對行政體制的信心等問題。

  從現實看,權力在改革的決心、勇氣、意志的展現上是很不夠的。車改是對已經固化的權力利益格局的調整,改革的主體是政府,改革的對象也是政府,自己改自己,當然沒有不難的。有的地方、有的部門根本不會觸碰這一問題,有的即使有所觸碰,但阻力重重,局面難以打破。以公車數量和支出費用的公開難為例,一些部門“不便”,“敏感”的説辭,正表明公車改革牽涉甚重,“自我革命”的硬骨頭,有的不願啃,有的覺得不好啃。

  決心、勇氣、意志涉及精神層面。精神層面的內容往往讓人難以把握,沒有動力、壓力機制的保障,無異於根基不穩的浮萍。這也就是説,“自我革命”的公車改革,其效果不是維繫于政府自身,而是來自公眾對改革實效的檢驗與評價。

  更為嚴格、更加明確的公車配備使用規定,將意味著在更高層面確立改革權力利益格局的價值取向。放開視野,包括公車改革在內的事關全局、牽涉社會敏感神經的各項權力改革,來自政府的很多改革資訊都會被公眾捕捉到,都會面臨檢驗與評價。那些由政府釋放了改革資訊,卻久拖未決,或遲遲打不開局面的改革事業,會使政府陷入被動,也將耗損民眾對政府的信心和耐心。一個讓民眾失去信心和耐心的政府,意味著什麼,值得深深省思。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