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承認,美國中小學生的負擔確實比中國的輕些,但是把所有美國學生描述成整天玩耍就未免太過“演義”了。事實上,美國中小學生和中國的一樣也要上課、課後也要做作業、有課外活動、有大考小考,雖然一般不必特別早出晚歸,但是一旦到了小學五六年級,晚上還是要做作業到九、十點的。如果想上好大學,週末也要參加各種活動。雖然不用和國內某些孩子一樣做作業到深更半夜,但無論如何不能説非常輕鬆,更不是一個“玩”字了事。
那麼為什麼會有那個誤解呢?筆者認為首先確實有些美國學校是一個“玩”字了事,但這些學校的水準一般很差。美國公立中小學免費,學生按居住地入學,學校的辦學資金很大部分來自當地的房産稅。因此,在房價高的地區的學校資金就充足,一般學校就相對好,這些地方也一般被稱為“好學區”。讀者應該很容易看出,“差學區”的居民收入、教育程度應該相對比較低,學校資金貧乏因而也未能聘請到好的老師,學校沒有動力也沒有能力辦好學,很多家長也對孩子行為或者放任或者無暇顧及,因此在這些學校的學生確實就是基本在“玩”。而很久以前的華人聚居地就是這種“差學區”居多,很可能這個“美國中小學生就是在玩”的説法就是從老移民身上現身説法傳出去的。
第二個原因大概源於國內中小學生確實太過辛苦,很多人渴望一個很輕鬆的學習環境,因此有人有意無意沒有什麼根據地把美國學校描述成這樣的世外桃源。事實上,很多人有那麼一個不是黑就是白的思考方式:既然中國學生太過累、太過苦,那麼美國學生就肯定很輕鬆。因而美國學生學習極為輕鬆的説法就很有市場。
美國學生雖然作業不少,包括很差的學校都頗有些作業,卻有一點和國內不一樣:美國學校的老師一般不會強迫學生做作業。第一次沒有交作業也許也會留下來談話,再多一次應該會和家長溝通,但要是多次談話溝通還沒有什麼改進老師一般就放任學生自己了,哪怕是很好的學校。當然學生可以不做作業,老師也會給學生低分,而在美國大學錄取很看重平時成績,不做作業的學生前途就堪憂了。就這一點,筆者倒是認為可以學習:應該承認學生素質有高低、興趣有區別,家長老師可以給予適當壓力、輔導,但是如果學生實在沒有興趣、沒有能力就沒有必要強迫學生做作業,還是讓學生量力而行的好。
美國作業類型也非常之多,有和國內類似的作業,也有閱讀任務、課程設計、調查研究等等,對學生的鍛鍊是多方面的。而不少時候完成作業需要查閱很多資料,這一方面從小鍛鍊學生搜尋篩選資料的能力,另一方面培養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因為要搜尋大量資料,電腦已經基本成為美國高中生的必需品。這些作業難度不小,因而和國內一樣,很多美國中小學生的作業也是難倒大量家長的,只是形式頗為不同而已:如果不查資料很多高學歷家長經常回答不了“很專業”的學生作業。
美國中小學不算輕鬆,大學就更忙了。應該説美國大學生要比中國大學生忙很多。美國大學基本沿襲、擴充其高中的辦學方式,作業數量和類型更多,考試也絕非中國大學那樣的一學期一兩次,很多課程每星期一小考、一學期四、五次大考,因此一個學生如果一個星期上20小時的課就足夠忙得手忙腳亂了。而很多作業非常有挑戰性,特別是水準高的大學,學生為了完成一個課程設計幹一兩個通宵是稀鬆平常的事情。學生在這些作業中得到很好的鍛鍊,學到很多知識、能力。而其中很多能力正是中國學生非常欠缺的。很多課程設計是幾個人一個小組,要求小組成員通力合作因此非常鍛鍊學生的合作精神、領導能力。做完設計通常要在全班甚至全校公開展出也就鍛鍊了學生的膽量、表達演講能力。和大部分中國學生一上臺就結結巴巴滿臉通紅不一樣的是,很多美國大學生可以上臺滔滔不絕地説上幾個小時。無他,鍛鍊多了習以為常。
因此,筆者要説的是,中國無論是基礎教育還是高等教育都存在不少問題,美國的做法有很多可以學習借鑒的地方。因此討論美國教育的方法方式很有必要,但是這些討論需要有根據、儘量全面、有的放矢,才會對中國教育有促進作用,不然多半是適得其反。筆者認為,目前當務之急並非一刀切的所謂“減負”,而是要因材施教,給不同學生不同要求,不要非常強制性地要求所有學生完成一樣的作業;更重要的是,作業和考試內容方法要好好改革。不過這一切,似乎又與高考、高招方式大有關係,非改革不可。 (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