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名復旦大學教授聯名請求學校破格錄取一個“天才”。但因高考成績6分之差,省招辦拒絕投檔。陜西省西安市高新一中的高三應屆生孫見坤征服了教授的心,也摸到了大學的門,卻“搞不定”招辦的章。(8月24日《中國青年報》)
消息甫出,爭議疊起,不少網友把憤怒的矛頭指向了陜西省招辦。儘管不少網友痛斥乃至唾棄陜西省招辦,但在筆者看來,陜西省招辦頗有幾分無辜。正如陜西省招辦方面表示的那樣,“博雅杯”(復旦大學為自主招生而舉辦的人文知識大獎賽)的章程上並未寫明可以“破格錄取”,所以“今年一個破格的都不能有”。
如此看來,如果不分青紅皂白將惡毒言辭釋放給陜西省招辦,未必不是一種偏見。畢竟,在現實語境中,一旦撕開制度口子,就有可能遺患無窮。無數事實一再告訴我們,特例一開,很可能會跟進者眾。
那麼,像孫見坤這樣的天才是不是就該被埋沒?應該説,這種民意糾結實際上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命題。那麼,是不是此題無解?也不是。在筆者看來,改變這種糾結的現狀,需從兩方面著手。一是改革招生制度,陜西省招辦不是按制度辦事嗎?那麼,相關制度是不是應該改革一番?二是強化公共監督,這種監督是多重監督、全程監督、動態監督,既要監督所謂的怪才偏才天才是否有真才實學,也要監督推薦怪才偏才天才的中學是否涉嫌作假,更要監督意欲錄取怪才偏才天才的高校是否公正公平。
在筆者看來,面對洶湧的民意糾結,唯有大力推進教育改革,充分賦予公眾知情、參與、表達和監督等權利,孫見坤才不會被埋沒,各方面才會皆大歡喜。(王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