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對農産品市場要實行反週期調控,即在市場價格低谷、即將供不應求時進行調控。市場價格信號引導供給最弱的時刻,正是政府發出強烈信號的最佳時機。其次,對農産品實施反週期調控,要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提前數月對農産品生産、流通的先行指標的監測上。這些先行指標包括:種植面積,農民種植養殖意願,農資、肥料、種子的價格走勢和農民的採購情況等。此外,還要強化政府前瞻性的綜合服務能力。要聯手構建資訊共用的多部門聯席會議機制,以農産品生産、流通的先行指標為基礎,以資訊化為主導,廣泛建立商貿資訊共用的平臺,通過主流媒體分品種適時發佈權威性的供求動向資訊,提供蔬菜食品供求、成本、價格走勢等預測資訊的指導和服務,降低中間商過高的交易成本和生活成本,為批發商和“農超對接”減負。(宋則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暢通資訊傳播渠道
當前,資訊遲滯使農民“種菜就像賭博”,增加了蔬菜供給的不確定性,是導致蔬菜價格波動的主要原因。拋開氣候的無常,城市邊界拓展以及各種徵地佔地計劃使蔬菜種植面積不確定;大棚栽培使每一季的蔬菜品種大大增加,別人種什麼、種多少更難預料,小農生産決策難度增大;流通渠道的現狀,也加劇了農民“種菜就像賭博”的情況,僅運輸所耗時間就足以使資訊延遲到失真,同時流通渠道存貨的比重增大,零售終端價格信號反饋到生産端時,已經遲滯。對於在生産週期中無法強制停産的農産品來説,消除資訊遲滯的影響所需時日更長,而播種時機又不容猶豫,蔬菜生産安排不確定性增大。
資訊不暢,價格就會被扭曲。解決蔬菜價格問題,政策的著眼點應該是調整生産和流通資訊反饋系統。首先,需要由專業機構收集、處理和定期發佈資訊,提供高品質的資訊服務。這應該由各級政府牽頭。其次,強化農民組織,實現蔬菜生産運銷的組織化規模化。農民團體可以從生産資訊發佈和市場需求資訊反饋兩方面減少資訊失真,加強小農戶的資訊可靠性和抗風險能力,降低供給的不確定性。最後,要打破買全國賣全國的蔬菜生産流通格局,縮短資訊傳遞渠道。建立省域範圍內的地産地銷體制,至少葉菜類如果基本實現本地供應,將會大大降低供給的不確定性。(吳小丁 吉林大學商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