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把風景區當搖錢樹是漲價根源

時間:2012-05-02 10:04   來源:新京報

  “五一”前夕,有關“未來數月內全國或將有超過20個知名景區門票漲價”的消息引發關注。其中,被稱作是“揚州旅遊名片”的瘦西湖“門票基價重新核定為每張120元”(現行基價60元)。27日,揚州物價局就此召開聽證會,會上未有“反對”聲。

  瘦西湖門票價格翻了一倍,真可謂漲勢兇猛。經歷了多輪漲價,放眼望去,國內只要是稍知名點的景區,票價低於百元的,幾乎屈指可數。一張張家界的門票,相當於盧浮宮門票的3倍;一張四川九寨溝門票,把黃石公園、泰姬陵、富士山,都玩一遍,還能剩100多元。中國景區票價“世界領先”,已是不爭的事實。

  景區門票價格不停飆漲,據説是“成本”推動,不過,所謂的“成本”水分有多大,誰也摸不透,從未看過哪個景區在漲價前,公開亮一亮其內部的成本清單,更未見有審計部門,對某個景區的管理成本,來一次全面的審計。

  不過,憑常識不難判斷,儘管近十來年,無論人工還是原材料成本都大幅上漲,但這樣的漲幅,要遠低於大多景區票價的漲幅。況且,成本上漲,未必一定要用漲價來化解,君不見,國內許多景區內高昂的商品和服務價格,多如牛毛的經營項目,這些都給景區管理部門帶來龐大的收入,這些收入為何不能用來抵消成本?地方政府從景區經濟中獲得了大量的稅費收入,這些收入為何不能用於加大景區補貼?

  “成本”推動不過是幌子而已,説到底,地方政府把風景區當成“搖錢樹”,才是漲價的根源所在。面對地方政府的漲價衝動,2007年,國家發改委規定,旅遊景區門票價格的調整頻次不低於3年,對於調價幅度,亦有相關規定。不過,這些措施明顯效果不彰。

  其實,景區票價需要正本清源。我們必須明確,風景名勝區不是普通旅遊地,而應是全體國民享有的公共資源,景區遊覽屬於普惠性的國民福利。因此,景區票價不是由市場供需決定,更不是根據景區管理成本核定,門票只能是一種象徵性收費,作為資源保護費用的補充而已。正是基於這一思維,才有了大多數國家對風景名勝區極低的收費。例如印度泰姬陵對內門票只有20盧比(約合2.4元人民幣),世界文化遺産韓國慶州佛國寺門票僅為3000韓元(約合人民幣21元),等等。

  可見,要治理景區漲價,絕不是簡單遏制漲價的頻率和幅度,而是要徹底否定當前依據“成本”的定價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根據國民收入水準,制定出一個人人都可承受的價格標準。例如,日本人月均收入在三四十萬日元,日本景區的門票價格通常在1000日元(相當於人民幣70多元)以內。

  還要看到,在國外,對於風景名勝區多實行國家統一管理的“國家公園”管理體制。這樣的經驗值得借鑒,只有打破地方利益的羈絆,對重要自然和文化資源實行國家直接管理,才能建立健全的景區資金保障和財務監督體制,使得景區低票價得以真正貫徹執行。

編輯:于斯文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