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摩根士丹利亞洲區主席史蒂芬 羅奇近日為英國《金融時報》撰稿《向中國學習宏觀調控》,文章通過客觀分析中國2011年在治理通脹方面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效果,用事實和數據得出結論,“儘管溫家寶總理最近對經濟增長溫和放緩發出警告,中國在管理經濟方面的表現仍遠遠勝過多數人對它的肯定。中國甚至在宏觀政策戰略方面給世人上了一課,這一課是世界其他地區應該聆聽的。”
羅奇是一位長期關注中國的美國著名經濟學家。他的文章從旁觀者的視角為“中國宏觀調控經驗不斷豐富”的判斷提供了佐證。
兩會期間,政府工作報告將我國今年經濟增長預期目標下調至7.5%引起了全世界廣泛關注。連日來,不僅歐美股市和大宗商品市場“應聲而落”,海外媒體和專家學者也紛紛發表見解。有給予積極評價的,也有表達憂慮之聲的,關注的焦點無疑就是“中國能不能在較長時期內繼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為此,羅奇在《向中國學習宏觀調控》一文中寫到,人們越來越擔心,中國經濟將成為下一個“倒楣蛋”。這些擔心有些過頭了。中國長期致力於穩定,為了保證其發展戰略順利實施,它非常願意承受犧牲增長帶來的短期成本。通脹阻擊戰的勝利是中國對其戰術需求和總體戰略目標作出協調的一個範例。世界其他國家絕不應錯過這堂課。
的確,在中國經濟2011年的亮麗答卷中,宏觀調控功不可沒。
未雨綢繆。早在2010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十二五”開局之年經濟工作時明確提出,宏觀經濟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積極穩健、審慎靈活,重點是更加積極穩妥地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管理通脹預期的關係,加快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把穩定價格總水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11年春節剛過,胡錦濤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為全年政策定下基調: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提高針對性、靈活性、有效性,防止經濟出現大的波動……
措施有力。多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幾次加息,發展生産、搞活流通,價格水準開始平穩回落;宏觀調控政策適時適度預調微調,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從“雙松”搭配轉為一松一緊,貨幣政策回歸穩健;出臺進一步促進糧食生産的政策措施,糧食總産量實現“八連增”;連續部署房地産市場調控工作,房地産投資及銷售面積、銷售金額的增幅均出現理性回落……
30多年的改革開放進程中,我們經歷過亞洲金融風暴、國際金融危機等外部風險,又經過抗擊非典、應對汶川特大地震等巨大考驗,每一次都能夠“化危為機”。這充分表明,我國宏觀調控的經驗正不斷豐富,駕馭經濟全局的能力已更為成熟。誠如本報《崛起的中國勢不可當》一文中分析指出的,“這些年的經驗表明,面對外部衝擊,只要應對得當,善於化危為機,我國經濟就會迎來一次大的發展,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當西方的自由資本主義正處於“迷茫的十字路口”之際,中國宏觀調控的實踐及經驗無疑為促進世界經濟健康發展提供了一個有益的範例。
今年是“十二五”時期承前啟後的重要一年,也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關鍵之年。面對複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怎樣把握“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根據形勢變化適時預調微調,考驗著中國政府的執政能力。“突出主題、貫穿主線、統籌兼顧,把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諧更好地結合起來”,政府工作報告已經就全面做好今年的工作提出了要求,中國經濟將再次帶給世界以欣喜。(陳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