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要超越“軟”“硬”著陸邏輯

時間:2012-01-30 13:51   來源:北京日報

  2012年對中國來説,依然是極其複雜、極具挑戰性的一年。但中國發展的動力源沒有改變,而且十分強勁。我們沒有必要對“中國經濟減速”患得患失,更沒有必要對唱空中國的聲音神經過敏。面對紛繁複雜充滿不確定性的大環境,中國最重要的是對自己的選擇多一些堅定和自信,埋頭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中國經濟年報17日出爐:2011年,GDP同比增長9.2%,其中第四季度增速為8.9%,是兩年來最低的。“中國經濟減速”再次受到全球矚目並引發各類解讀,無數人就“中國經濟將軟著陸還是硬著陸”討論不休,本就十分活躍的唱空中國的聲音則不失時機地提高音量,渲染“世界增長引擎斷電了”、“中國經濟的崩潰開始了”。

  唱空者似乎忘了,即使是8.9%的GDP增幅,在2011年這個充滿變數和壓力的年份已經足以讓大多數國家羨慕。更重要的是,中國經濟增速逐季回落是宏觀調控的結果,“某種程度上我們希望它運作在這樣一個區間”。而唱空者似乎也沒有極大興趣去討論,美國、日本、希臘、義大利等國國債額均超過其全年GDP,是不是面臨所謂“拐點”、“崩潰”?發展中大國裏,向來被西方看好以至於大加吹捧的印度,GDP增速不斷下滑,CPI漲幅長期接近兩位數,到底又算“硬著陸”還是“軟著陸”呢?

  外界熱衷“唱空”中國不是一天兩天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30餘年來,對所謂中國經濟硬著陸的預測就從未消失過。近些年,“中國經濟拐點論”、“崩潰論”在國際輿論中更是頗為盛行,樂此不疲四處兜售此類“預言”的西方經濟學家很多,一邊“唱空”、一邊“做多”以牟利的國際資本大鱷很多,借助強大的輿論優勢唬住他國以轉嫁自身危機、鞏固霸主地位的大國也很多。而中國民眾、專家乃至管理層,對權威特別是洋權威或多或少有些迷信,容易被一些雜音噪音直接或間接地“忽悠”,動搖對本國經濟的判斷和信心。

  受內外因素影響,不知從何時起,對中國經濟的預判往往呈現出“兩極”狀態,好像不是“熱”就是“冷”,不是“快”就是“慢”,就在這兩條都不那麼正常的道岔上搖擺不定。但凡面對任何有關“中國經濟減速”的風吹草動,專家們都少不了拿“著陸”、“怎麼著陸”説事,反覆去摳“軟”、“硬”等空泛的、一般老百姓不理解也不關心的字眼。這種單向度的、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這種用一個數字、幾個詞概括中國經濟全貌的表達方式本身就很值得商榷。

  確如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所言,2012年對中國來説是極其複雜、極具挑戰性的一年,要增強“憂患意識”。也確如國內外媒體一致關注到的那樣,中國的出口形勢不容樂觀、某些領域的泡沫可能會被戳破、地方政府債務始終是一大隱患。但這些都只是硬幣的一面,另一面是,中國的城市化、現代化進程方興未艾,全體國民追求更好生活的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具體、都要迫切,中國發展的動力源沒有改變,而且十分強勁。

  有西方媒體説,中國的城市像一個櫥窗,裏頭展示著瘋狂建設的泡沫,但我們看到的是,中國有意願進入城鎮生活的人口遠不只目前的6.9個億,而已進入城鎮和即將進入城鎮的人們對自己和家人生活水準的要求也遠不只目前這個水準;在嚴厲的調控政策下,全國房地産市場看似全面入冬,但大中城市裏普通老百姓對住房的需求依然異常剛性;“723”事故後,中國高鐵建設遭遇空前批評和質疑,但春運讓我們徹底看清,這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資源能源相對短缺、地區差異城鄉差異巨大的國度想要發展,根本離不開鐵軌延長和車輪轉速升級……

  中國是如此龐大而複雜的經濟體,與發達國家最大的不同是她長期處於“發展中”的特性,可以説,中國的主要矛盾還是發展不夠,需求得不到滿足的矛盾,許多潛能比如消費潛能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這些都決定了我們沒有必要對“中國經濟減速”患得患失,更沒有必要對唱空中國的聲音神經過敏。經歷多年的發展和考驗,我們對中國經濟中長期發展的格局應該有一些基本共識,超越“軟著陸”、“硬著陸”的邏輯,超越非冷即熱的擺蕩思維。

  事實上,雖然國際輿論對中國發展的速度依舊異常敏感,但中國國內對發展的關注點正從速度更多地轉到品質上來。從各地“兩會”傳出的資訊來看,以前備受關注的GDP增速已不再是中心議題,取而代之的是如何品質與速度並重,如何轉方式調結構,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如何緩解交通擁堵、如何重現碧水藍天,等等。

  當然,我們並不能只憑以上資訊就判定中國擺脫了GDP迷信,品質與速度並重需要體現在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行動中。比如,怎樣“牢牢把握髮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鼓勵實業致富,遏制以錢炒錢;又如,怎樣在保持高投資率的同時提高投資效率,杜絕落後産能開工、杜絕“鬼城”出現,杜絕重大工程被“騙子承包、廚子施工”這樣的荒唐事件;再如,怎樣“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讓老百姓分享改革發展成果”,特別是在中國年財政收入突破10萬億,而社保和福利水準亟待提高的大背景下,切實辦成一些民生大事、要事、實事。可以説,這些行動給力與否,直接決定了老百姓對中國發展的切身感受。

  中國經濟怎樣發展,不會以外界的好惡和預言為轉移。面對紛繁複雜充滿不確定性的大環境,中國最重要的是對自己的選擇多一些堅定和自信,埋頭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如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那樣,“穩中求進”。(毛穎穎)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