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9日零時起,國內汽柴油成品油零售價格均下調300元/噸。同時,國家發改委有關方面負責人指出,“漲快跌慢”的問題是消費者的誤解。發改委也表示,目前正在評估現行成品油價格機制,對這些問題將著力在下一步完善價格機制時加以改進。(10月9日新華社)
微博上流傳一個許小年教授説的段子:半管制半市場是有關部門最喜歡的了;因為管制可以設租,市場可以變現;全管制無法變現,全市場沒法設租,都不爽。這個套在成品油定價機制的改革上,似乎再恰當不過。從1998年開始到現在,成品油定價機制的市場化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最終的結果,是雙寡頭壟斷的局面在強化,而發改委雖然放鬆了石油的定價權,卻仍在背後掌控一切。
在半管制半市場的格局中,消費者剩餘受到了尋租者和壟斷者的雙重擠壓。而“漲快跌慢”,正是這種體制的産物。儘管發改委極力否認,但蒼白的辯解很難贏得公眾的信賴。
在發改委主導的一系列成品油市場化改革中,圍繞的目標只有一個,就是價格。比如“間接接軌國際市場”、“政府指導定價”、“價格水準由政府具體制定變為政府公佈中準價、兩大集團具體制定,定價許可權放寬了”等等。如今面對輿論沸騰的“漲快跌慢”,自然而然就想到了“縮短調價週期”。可是,在壟斷的大樹底下,石油企業仍然沒有動力降低運營成本,該喝的天價茅臺一瓶都不能少,該挂的天價吊燈就得挂,該印的天價名片當然也得印。
按照這種價格改革的路徑依賴,“市場化”的下一步,很可能是將定價權完全交給石油企業。在石油企業“雙寡”競爭格局下,這種“市場化”的結果只有一個,他們仍將獲得鉅額壟斷利潤。有效的石油定價機制,應以有效的市場競爭為前提。市場化絕不是將定價權一放了之,最關鍵的是引入競爭!只有成為一個“可競爭市場”,不存在太多的行政壁壘,競爭者才會制定壟斷利潤合理的價格。
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勒有一個著名的“俘獲理論”,政府對壟斷行業的價格監督,反而對價格起到了推升的作用。此外,在半管制半市場的現實中,最應該值得警惕的,是謹防新一輪的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再次淪為小集團用來“實現個人利益”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