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疑“CPI跑不過肉價”更像是“公關”

時間:2011-09-23 11:13   來源:中國網

  9月20日,國家統計局、北京市統計局舉辦“統計開放日”,針對網友對CPI漲幅數據的質疑,國家統計局城市司司長龐曉林稱,每個人心目當中的標準不一樣,導致對物價感受不一。他還解釋説,普通市民對前幾天、上周或者上月的價格走勢比較敏感,從統計學來講這是“環比”;但CPI是就去年同期作比,是“同比”。而且統計數據是公佈上月數據,有一定的滯後性,也會與市民感受有一定距離。(9月21日《新京報》)

  統計部門利用“統計開放日”,廣泛開展與媒體和公眾的現場交流,並對被公眾置疑的統計數據“不準確”現象當場予以答覆和解釋,是統計工作日益親民化或“接地氣”的標誌。然而,僅就這一次被人熱議的“統一開放日”而言,筆者看來更像是一次“公關”。

  “統計開放日”不過是一年一度,無論是之前重慶、廣東、山西等地開展的“統計開放日”還是日前國家統計局、北京市統計局舉辦的“統計開放日”,由於這類“開放日”行動本身的稀缺性,一年才一度的與公眾的坦誠交流次數,給人的感覺更像是類似于商家“促銷”式的“公關”。

  在每年的兩國人大期間,部分人大代表總會抱怨對財政預算案“看不懂”,確有專業技能的原因,但類似的專業知識“宣傳宣講”的多了,公眾或代表們自然就看懂了。某種意義上,對於統計數據的“置疑”或專業所限産生的“置疑”,也恰恰説明一些部門“平時不燒香”,卻“臨時抱佛腳”。而一年一度的“統計開放日”也終給人帶來一個“臨時抱佛腳”的影子,説其帶有“公關”性質並不冤枉。

  類似的“置疑”年年有、甚至月月都有。筆者記憶猶新的是,早在2006年9月,新華社報道稱,“國家統計局有關負責人近日對一直以來受公眾和媒體質疑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偏低的問題作出了解釋。這位負責人稱,由於個體感受與總體平均的差異和與國際慣例接軌等多種因素,有人會覺得數據偏低。”上述“解釋”與時下的“解釋”幾乎如處一轍,年年有類似的“置疑”,年年有類似的“解釋”,卻年年沒有解決“置疑”,年年並沒有根本上改善,無論如何也讓人對“統計開放日”有了又一次“公關”的判斷。

  退一步説,對統計數據尤其是CPI數據公眾存有置疑,真的是公眾不懂“專業”、是“感受不同”嗎?我看未必。近年來,不僅對於統計數據CPI置疑極多,對於最低工資上漲的統計(最典型的是2008年發佈的全國18%的工資漲幅)、房價漲幅的統計、再到大學生就業率的統計、GDP總量的統計(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年年全國GDP和地方GDP高達萬億的“誤差”,且“誤差”逞上漲趨勢,2009年1.4萬億,而2011年僅上半年就“誤差”2萬億),基本上沒有一個不受到置疑的。問題恰在於此,如果僅有那麼一兩項有疑問和置疑也罷,但基本上最大多數統計數據一發佈總會有大量公眾予以置疑。這肯定就不能將板子完全打給老百姓的“感受”或不懂專業的原因上。

  為了消彌置疑而搞帶有“公關”性質的解釋,筆者以為這終歸是不靠譜的,也不可能從根本上解釋一而再、再二三的置疑。要想讓統計數據回歸理性、更接近民意和公眾感受,統計方式方法或統計口徑需要進行科學的改革。“春江水暖鴨先知”,如果一個個統計數據是“曲高和寡”的,也僅僅是讓極少數人感覺到是“正確的”,那麼,這樣的統計數據存在的意義就不太大了。如果消彌統計數據置疑,也僅僅是一次次“公關”,“CPI跑不過豬肉價”那就是必然。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