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價格杠桿撬動經濟轉型

時間:2011-09-01 13:37   來源:人民日報

  經濟發展中,有很多現象讓我們感覺不合理,我們總呼籲要改變它們。

  比如:為了保護農民積極性,我們提高了糧食最低收購價,加大了種糧農民直接補貼等多項補貼的力度,可還是有許多農民放棄耕作進入城市打工,導致城市人口劇增;

  許多的中國小企業消耗著大量能源資源,生産著優質廉價的商品用於出口,自己的利潤卻只在3%左右甚至是零利潤,卻還頑強地堅持著;

  我們用優質商品換回的外匯積壓在央行,在手中美元日益貶值的同時,還被迫增加了人民幣基礎貨幣的投放,反而造成了市場上資金流動性過剩,引發商品漲價;

  中央反覆要求加強淘汰落後産能工作,每年都把行業淘汰落後産能目標任務分解落實到企業,可工作推進難度不小;

  中央大力提倡節能減排,減少“兩高一資”行業投資,可“十二五”以來,各地節能減排形勢並不樂觀,有的高耗能行業甚至還出現了不減反增的趨勢;

  ……

  為什麼我們想要的,和實際結果常有反差?

  仔細想想,其實原因很簡單——價格機制不順,導致污染産業和低端産業有利可圖。

  經濟的邏輯就是如此,從農民的思維看,因為農産品價格太便宜,打工賺錢比種地賺錢多,所以選擇打工。從企業的思維來説,不用管産能是否落後,也不用關心是否能耗高,只要有利可圖,它們就會前赴後繼。並且,有利可圖的根源不在於産出的高附加值,而在於成本太低。

  構成企業成本的生産要素主要包括資金、土地、勞動力、能源、原材料、環境等。我國各種生産要素價格長期偏低:便宜的農産品價格擠出了大批便宜的勞動力,便宜的勞動力生産出相對便宜的原材料和生産資料,加上便宜的能源和低廉的環境成本,使得大批低端産業和污染企業有利可圖,導致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難以根本扭轉。

  如今,隨著物價的上漲,我們已來到了改變這些不合理現象的岔路口。從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角度觀察,農産品價格的上漲有助於平衡城鄉發展,而勞動力、原材料等各項生産要素的上漲,能將落後的污染的低附加值的企業逼出市場。

  不過,必須重視的是,物價上漲同時也損害了低收入者的利益。面對兩難選擇,該怎麼辦?筆者以為,只有保護好了低收入者的利益,我們才能更從容地面對價格上漲。  

  因此,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做好低收入者的補貼工作,大力增加中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減弱物價上漲對他們的衝擊。在此前提下,提高對物價上漲的容忍度,更充分地發揮價格機制的作用,讓“兩高一資”和低附加值企業無利可圖,讓長期吃低成本飯的企業退出,讓國際收支漸趨平衡,讓企業主動轉型升級。

  強制性的政府指令調控,不敵內在的利益驅動,比起三令五申,市場之手潤物無聲更加有效。

  如今,市場已經出手,我們可別輕易錯過了調整機會,保護好中低收入者的利益,保證市場之手充分發揮作用。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