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奠基石。對於孩子來説,家風是人生第一堂課。如今一些孩子身上出現的一些突出問題,與家風家教不健全甚至扭曲錯位密切相關。好的家風浸潤人的德行修養。那麼,今天我們應該怎樣培育良好家風?
依靠家長自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風是一種特殊的知識和資訊傳播,來自父母的言傳身教。在家風建設中,家長的理念比知識重要、身教比言教重要。“問題孩子”的背後往往都有“問題父母”的影子。羅曼 羅蘭曾説,生命不是一個可以孤立成長的個體;它一面成長,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茂葉。家風體現著一個家庭的風氣、風貌。家風對人的影響就像雕塑一樣,需精雕細琢,方有好作品。幸福家庭、良好家風固然需要一定的物質條件,但家之興衰在於是否合乎禮義廉恥,不在於富貴貧賤。對子女的真正關愛是樹德育人,為子女留下受用不盡的精神財富。只有讓每一個小家都成為溫馨港灣、厚德之所,才能實現國泰民安。
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作用。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注重禮義興家、詩書傳家,是我國古代治家的好傳統。傳統文化的根深紮在社會之中,關鍵是怎麼把它積澱的正能量發掘出來。文化是一條河,從過去流向未來,不能隔斷上下游的關係。在歷史文化的長河中,不乏良好家風的典範。弘揚好的傳統家風,汲取《顏氏家訓》等典籍的有益成分,有助於改善社會風氣,讓每個家庭、整個社會更加和美、和諧。今天我們培育良好家風,應站在現代文明發展的角度,剝離傳統文化中保守、世故的成分,在開放多元、民主法治的基點上進行;一面守護傳統美德,一面弘揚現代文明,如家庭民主、社會責任、進取精神等。
在家庭幸福中感悟。家是人們心靈的港灣。作為最能深入中國人內心的一種無形力量,家風是融入家庭成員血脈中的東西。一個幸福的家庭必然有良好家風作支撐。不可想像,家風不正的家庭能夠關係和睦、美滿幸福。家風家教大多是普普通通的語言、實實在在的規矩,卻能在日常生活中影響人、感染人、教育人,如敬姜“匡子過失,教以法理”,張英“讓他三尺又何妨”,曾國藩“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等等。正是這些最基本、最直接、最經常的教育,讓人們感受到強大堅韌的道德力量。
注重增強現代家國情懷。宋代理學家朱熹有一個比方:家亦是“大政”,一國有公家之政、私家之政,家風就是私家之政。家庭作為社會的細胞,是最基本的社會組織。隨著社會公共化程度越來越高,家庭這一組織發生了結構性變化。兩代人的核心家庭逐漸取代世代型大家庭,成為現代家庭的主要形式。這使家風建設的重任直接落在了每一個家庭。作為父母,必須領會“父母之愛子女,則為之計深遠”的智慧,秉持“囯計已推肝膽許,家財不為子孫謀”的操守,在引導家庭成員增強現代家國情懷中培育良好家風。
《 人民日報 》( 2015年12月14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