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創造需要高素質勞動力

時間:2015-12-08 15:09   來源:廣州日報

  12月6日,中山大學發佈“中國勞動力動態調查”藍皮書。這項覆蓋全國29個省市,以樣本家庭戶中年齡15到64歲的全部勞動力為對象的動態追蹤調查系統地監測村居社區的社會結構和家庭、勞動力個體的變化與相互影響。其中一些具體的調查數據,與社會上對勞動力狀況的傳統認知存在一定的出入。

  在許多人印象中,中國最廣泛的勞動力普遍聚集在東部沿海地區不同行業的工廠,從事勞動密集型産業。這些人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對國家經濟、産業發展默默付出心力的沉默的群體,也是讓“中國製造”走向世界的真正推手。他們年紀輕輕、背井離鄉,為了追尋更好的生活,任勞任怨地承受著每天單調繁重的工作。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這個群體內部已經並正在發生著巨大變化,外界對他們的“形象設定”與他們的真實情形也漸行漸遠。

  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到一個趨勢。産業升級對東部沿海地區企業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時,也對勞動力素質有了更高要求。中部承接産業,讓更多勞動力向密集型産業集聚的中部轉移。另一方面,中高領勞動力佔勞動力總基數的主力,並且他們的受教育程度又明顯低於低齡勞動力。也就是説,佔到中國當下勞動力主流的,是一批此前密集産業生産主力軍的那批人,如今,他們在勞動力市場上佔到教育水準和年齡的雙重劣勢,而這些因素,也共同構成了中國勞動力狀況的“跛腳”。

  這麼説並不是要否定這些勞動者曾經作出的貢獻,而是從勞動力發展的角度來看,這些反映出了勞動力發展的不足。這裡説的勞動力發展不只是勞動力代際數量上的接續和平衡,也是勞動力水準與時代的銜接。國家經濟社會水準不斷提升,産業升級換代,需要與之相適應的勞動力,實現勞動力升級,簡單地用新的高素質勞動者替代低素質勞動者不是唯一的出路,最好的方式,是對上一代勞動者的技能素質培訓,實現代際內的提升,也只有這樣,才能全面增加總的高素質勞動者的數量。在這一點上,我們顯然做得還不夠。

  藍皮書提到,僅有超過1/4的勞動力在使用網上銀行、網上購買火車票方面完全沒問題,在網際網路資訊化高度發達的今天,這一統計結果本身很大程度上説明大量的勞動者並沒有充分掌握現代生活乃至生存的基本技能,推之於其職業能力培訓升級,情況大概是相似的。

  如果説曾經的中國製造是大量人力、汗水付出就有收穫,那麼進入到今天,以中國創造為目標,就是一個拼智力,比單個勞動力素質的時代了。實現勞動力素質的全面提升,加大教育投入,既包括不斷培養和創造新的有創造力的勞動者,也要在現有勞動力基礎上做文章。這要求建立更為完善的職業教育體系,不僅涉其中的企業該承當一定的責任,國家也有義務成為這項事業的最有力支撐。(付小為)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