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微信搶紅包”很多人喜歡玩,老師上課給學生發微信紅包卻是個稀罕事。在江蘇揚州某學院,因為實訓中心主任焦世奇老師的“新招”,他的課學生沒有一個翹課,課堂氣氛活躍。而且,他的班級,師生關係好到爆表,他擔任班主任的班級,很多學生叫他“老大”。
眼下為了防止學生翹課,高校可謂是在技術層面上絞盡腦汁,刷臉神器、拍合照、APP簽到……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紅包簡直是一種技術層面上的“革新”,而且從效果來看,這種效果還是出奇的好。於是乎,輿論紛紛用因果聯繫來解讀這種現象,而“發紅包防翹課”的命題不出意料地引起了不少的爭議。
從報道來看,來上課的就會收到紅包,但這能等同於“學生來上課就是為了紅包”嗎?顯然不能。有學生表示:“‘焦老大’的課特別有意思,他是個中年人,但十分新潮,人沒有架子,從不板著面孔,親和力超強。”其實,這才是學生不願意翹課的重點。把學生不翹課的原因歸結為“發紅包”,顯然是犯了假性因果的錯誤,而“發紅包防翹課”也是斷章取義、臆想出來的偽命題,經不起推敲。
事實上,焦老師的課堂到課率較高的真正原因,是他與學生相處得很好,發紅包充其量是增進師生感情的一個手段。換言之,即便焦老師不發一分錢紅包,有這份濃厚的師生情為基礎,再加上新穎有趣的課堂教學手段,學生也照樣不會翹課。而假如焦老師課堂極其無聊,平時又與學生關係疏遠,即便發幾塊錢紅包當誘餌,不想上課的學生一樣還是不來。“發紅包防翹課”的命題,顯然沒找到問題的核心所在。
不得不説,當下大學課堂翹課現象嚴重,固然有學生自身懶惰、過分沉溺于網路等原因,但大學課堂的教學內容有沒有吸引力,同樣不可忽視。據我觀察,但凡是那些跟學生關係緊密、課堂生動活潑的老師授課,課堂出勤率都很高,甚至還會出現旁聽的現象。但更多情況下,不少老師都是把上課當成一種硬性的教學任務來完成,課程內容幾年都不更新,案例陳舊,照著PPT讀,完全是索然無味。對於這樣的課堂,學生即便不翹課,也僅僅是為了拿到簽到成績,並不會去認真聽講。
翹課嚴重這一現象,直指當下畸形的教師評價體系。為什麼課堂內容乏味,老師卻並不在意呢?因為學生的評價、教學的品質,對教師的職稱評定影響不大,而論文和課題卻在職稱晉陞中至關重要。如此一來,高校教師重科研而輕教學就是一種必然的結果。焦老師課堂的出勤率能夠如此之高,恰恰再次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即將教學品質和學生評價作為考核指標,引進教師的評價體系當中,已經刻不容緩。
所以,不要用“發紅包防翹課”的邏輯來解釋焦老師的行為了,因為這顯然是在混淆視聽。在重科研而輕教學的教師評價體系中,我真的希望更多的老師,能在學生身上多花點時間。要看到,學生們的肯定和褒獎,才是一個教師最大的殊榮。(張松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