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尤其是抗戰史教育決不能丟,這不僅是廣大青少年的必修課,更是全體國民的必修課。在特殊的時間節點,以盛大的儀式和深入的教育,昭示和啟迪全國人民特別是青少年不忘歷史、不忘先烈,知曉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前因後果、來龍去脈,正是撥雲見日、正本清源之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索有效的、真正能夠入腦入心的歷史教育方式,使國人時刻保有深省歷史、觀照大義的自覺,方能上好這門必修課。
1945年的今天,在停泊于東京灣的美國“密蘇裏”號巡洋艦上,日本政府代表向盟國簽字投降。明天,我們將在天安門廣場舉行威武雄壯的閱兵式,隆重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以這樣空前規模的國家儀式致敬先烈、銘記勝利、守護記憶、保衛和平,在新中國歷史上還是第一次。與此同時,全國大中小學紛紛將“勿忘國恥,圓夢中華”作為秋季開學第一課,讓廣大青少年在感悟歷史中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國家紀念和國民教育同頻共振,無疑讓國人更多地體會到個體與歷史、國家、民族、世界等宏大概念的深切聯繫。
一棵樹,樹根有多深,樹冠就有多高。這是歷史和現實的隱喻。對一個民族而言,能不能上好歷史課,能不能時刻保有對歷史的清醒態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未來發展的高度。對今天的中國人而言,不知當年“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浴血奮戰,不懂先輩“將有必死之心,士無貪生之念”的執著信念,就不會理解中華民族近代以來于苦難中重生的心路歷程,更無從把握中國從黑暗中尋求曙光的偉大轉折。歷史,尤其是抗戰史教育決不能丟,這不僅是廣大青少年的必修課,更是全體國民的必修課。
牢記抗戰史,就要讀懂我們國家的“勝利密碼”。近代以來的中國,好像嗜睡的巨人,“看他又坐了下來,喝一口茶,燃起煙袋,打個哈欠,又朦朧地睡著了”,儘管屢屢被打痛,但還沒有真醒。正是在抗日戰爭之中,中華民族從一盤散沙到眾志成城,從飽受屈辱到奮起抗爭,完成了睡獅到醒獅的轉變。不論是“母親送兒上戰場,妻子送郎打東洋”的感人畫面,還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知識出知識”的全民動員,還是“士兵戰死,有百姓來抵;丈夫戰死,有妻子來抵”的前仆後繼,都深刻説明,艱苦卓絕的抗戰,讓我們空前樹立起強烈的國家認同和民族意識,空前團結起來克服困難、戰勝敵人。
上好歷史課,就要牢記那些“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民族英雄,牢記他們的犧牲與奉獻,學習他們的精神與品格。如果説銘記歷史是擁抱未來的最好姿態,那麼銘記英雄則是走向未來的力量源泉。走出苦難的國家不會丟掉歷史,邁向復興的人民不會忘記英雄,今天,“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中國人民更需要英雄精神去指引未來。共同傳承全民族抗戰的集體記憶,共同守護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我們最終收穫的將是堅不可摧的命運共同體。
回顧並銘記歷史,同樣是對我們自身發展使命的明確和強化。刻骨銘心的戰爭創痛,讓中國人深刻地明白落後就要挨打、發展才能自強的道理。強調歷史的重要性,決不是要讓大家沉湎于曾經的苦難,而是要從歷史進程中,認識和把握中國社會發展規律,激勵起昂首前行的信心和勇氣。抓住歷史機遇,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辦好,讓國家更富強、人民更團結,才能走好和平發展道路,也才能捍衛好世界和平。
中國人向來敬畏歷史,高度重視歷史教育,這為國家和民族構築起厚重的精神底座。但在今天,一些人的“歷史健忘症”卻尤為嚴重,不讀史、不明史、不尊史,對歷史頭腦空白茫然、認知含混顛倒、隨意剪裁惡搞,讓歷史失去了應有的精神價值和教育意義。特別是一些年輕人,聊起娛樂八卦、綜藝明星如數家珍、頭頭是道,説起民族歷史、英雄先烈卻不知所謂、態度淡漠,強化歷史教育實在大有必要。在特殊的時間節點,以盛大的儀式和深入的教育,昭示和啟迪全國人民特別是青少年不忘歷史、不忘先烈,知曉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前因後果、來龍去脈,正是撥雲見日、正本清源之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索有效的、真正能夠入腦入心的歷史教育方式,使國人時刻保有深省歷史、觀照大義的自覺,方能上好這門必修課。
歷史,是現實的基礎,更是未來的起點。戰火的硝煙已經遠去,但沐浴著和平之光的我們更需要明白:“對於歷史理性的態度,就是我們自己承擔起歷史的責任。”通過歷史與現實的對話,讓每一個愛國的“我”緊緊地擁抱在一起,中國就一定能創造出新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