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居”是宜居城市的起碼要求

時間:2015-08-20 15:14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8月18日,經濟學人智庫發佈最新的全球宜居城市排名調查顯示,在過去一年內,北京在全球宜居城市排名中上升了5位,位列第69位,蟬聯中國大陸最宜居城市。全球最宜居城市則被澳大利亞墨爾本摘得。

  看到這一版本的宜居城市排名,相信不少人都笑了。按照這個排行榜,北京作為大陸最宜居的城市,實在令人匪夷所思,因為對絕大多數人來講,單是房價這一項就足以令人生畏,甚至不少北漂也為此逃離,更別説北京的其他“大城市病”了。在這樣的感知下,連“易居”都做不到,你卻説北京宜居,當然會引發爭議。

  事實上,北京成為大陸最宜居的城市也並非不可能,甚至也很容易實現,簡單到調查者只需要變換幾個指標,就可以顛覆整個排行榜。不信你看,經濟學人版本的評價依據,是“穩定性、醫療保健、文化和環境、教育、基礎設施”五個指標,如此一來,諸如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能夠上榜完全在情理之中,因為這些指標與大城市完全是成正比的。但假如採用不同的指標來評價城市是否宜居,又會是一種怎樣的情況呢?

  以同樣是2015年宜居城市排名的新加坡版本為例,大陸的一線城市卻無一進入前十,因為單是生活舒適指數這一項,就把那些“城市病”極其嚴重的中國一線城市排除在外了。那麼回到經濟學人版本的宜居城市排名,不難發現,它之所以與國人的感知有出入,乃是因為其固有的衡量指標,根本不足以測量出“宜居”二字,它違背了“宜居”本應具有的內涵。

  何謂宜居?在“二戰”以後,希臘學者道薩迪亞斯最早提出了“人居環境科學”的概念,在他看來,城市要想宜居,她首先必須得是一個人的城市,是一片能讓人生活的樂土。那麼這裡所謂的“人的城市”,當然不能以經濟狀況和階級地位進行區隔,它不是富人的宜居,而更應該是中産階層以及絕大多數弱勢群體的宜居,這也是我們評價一個城市宜居與否,首先應該具備的價值取向。否則,一個城市的基礎設施再好,公共資源再豐富,居於此的大多數普通勞動者卻享受不到,這樣的宜居城市對他們來説只是一個“花瓶”。

  衡量城市宜居與否,要想與普羅大眾的感受相吻合,則必須要具備一個最為基本的前提,即佔據城市人口多數的普通人和弱勢群體,他們的權利和所享受的公共服務不能被邊緣化。這不僅是真正的宜居,其所包含的公平和正義等價值取向,也是這個社會本應具有的共識。在此邏輯之下,你不能一邊清理著群租屋,讓弱勢群體和低收入人群在政策的驅動下被迫逃離,然後讓有能力者留下來享受“宜居”的城市環境,這樣的宜居註定是一種假像。

  所以,宜居城市排名要想避免被質疑,則必須要認識到城市的宜居是全體人的宜居,她不是少部分人的宜居。而公眾的吐槽或者情緒表達也給我們提了一個醒,即不把宜居的核心要素——人,納入測量指標當中,不僅會增加社會的負面情緒,也會造成一種社會階層的內部對立,讓這個社會更加走向撕裂。(張松超)

編輯:陸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