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牌大學招“偏才怪才”也是有底線的

時間:2015-07-13 15:43   來源:解放牛網

  5年前憑羽毛球特長被特招入北大的段克非,和今年北大在四川“預錄取”的羽毛球特招生蘭天進行了一場比賽,又引發“特招”的話題。

  一看到“特招生”,輿論就會有一種誤區——“打羽毛球也能上北大”,許多人或認為這是北大青睞“偏才怪才”的標誌。這一思維可能形成誤導。學生蘭天學習也不差。北大錄取他的前提條件之一是錄取優惠分值不低於二本線,而其本人高考分數是497分,高出二本線52分。這樣的學習成績並不差,體育又有特長,又怎麼是所謂的“偏才怪才”呢?應該是綜合素質比較高才對。

  實際上,從近年來的招生實踐看,“偏才怪才”並不為北大、清華等名牌大學所喜。近日安徽自稱“少年錢鐘書”,寫出3000字古文自薦信的高寬,雖然震動輿論,但沒有名校問津。名牌大學近年來日益糾正單純的注重“偏才怪才”的招生理念,是適當的,也是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

  從北大預錄羽毛球特長生蘭天上,社會輿論更應該理性一些,看到選拔人才的社會底線。現代社會分工日益複雜,要求的公民素質、勞動者素質也日益提升,真正的人才不可能再是“一招鮮”式人才。“一招鮮”式人才,往往是“瘸腿式人才”。在如此好的教育條件,如此完備的義務教育和高中教育體系,一些特長生竟然連基本分數線也達不到,只能説明這些人才在某些方面存在嚴重缺陷。這樣的“人才”,如果進了名校,也不可能有大的作為。

  就此,有些人可能對上述觀點嗤之以鼻,會舉出上個世紀初葉,羅家倫數學得0分,被北京大學錄取;吳晗數學得0分,季羨林數學得4分,錢鐘書數學得15分,被清華大學錄取;臧克家數學得0分,被山東大學錄取等例子。這些前例是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民國年代,乃至建國之初,沒有基礎教育條件,這些精英人才根本沒有機會學數學,但他們的潛質和素質卻不低。試想,在當下的教育環境之下,一名高考生數學才考3、5分,即使“球打得好”,也足以證明這名學生在數學學習和先天上存在嚴重“缺陷”。這樣的學生,哪一個名校願意錄取?這是符合社會發展規律和教育發展階段情況的做法。 (河北 畢曉哲)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