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事寶馬有無狂奔得用證據説話

時間:2015-06-23 15:02   來源:京華時報

  警方及時回應社會關切,是建立警民良性互動關係的內在要求。警方從監控視頻中去認定肇事車沒有“狂奔”,不但不是在回應社會關切,反倒疑似在給肇事者辯護。

  6月20日下午,一起發生在南京秦淮區石楊路與友誼河路路口的車禍,短時間內引起全國範圍內的廣泛關注。根據當地媒體的描述:一輛寶馬轎車以“閃電”般的速度闖紅燈,在路口撞上了一輛正常左轉彎的馬自達轎車,導致後者後半車身粉碎,車上兩名年輕人當場身亡。

  又是慘烈的車禍,還有新聞的數度反轉,以及網民對官方資訊的高度懷疑,這些似曾相識的場景,具象成又一起震驚全國的交通肇事案。事發瞬間的視頻和現場照片在網路上傳開後,“頂包”“毒駕”等各種傳言與猜測紛紛出現。6月21日,南京警方確認,被警方控制的王季進就是肇事者本人,其並未酒駕和毒駕。針對網傳“司機精神異常”的説法,警方表示正在核實。而對於事發時肇事車的車速這一關鍵資訊,警方人士表示,仍需要進一步檢測才能得出結論。

  警方及時回應社會關切,是建立警民良性互動關係的內在要求。在眾聲喧嘩的網路輿論場上,來自政府部門的權威資訊,説比不説好,早説比晚説好,實話實説比弄虛作假好,有一説一比推諉塞責好。

  南京警方在短短兩天內,兩次集中發佈案件資訊回應輿論質疑,這值得肯定。但在肯定之外也必須指出,一方面警方的資訊披露還沒有完全打消公眾的懷疑;另一方面,警方的回應也有一些細節值得總結。

  當然,公眾的合理懷疑其實並非都來自警方。比如,媒體披露此案資訊曾有反轉,起初的報道多將車主許某列為肇事嫌疑人,後來又出現了“真正的肇事者”王某;起初的報道稱在肇事車內曾發現疑似毒品的“白色粉末”,後來“白色粉末”又成了“玉米粉”,毒駕被排除。對正在發生的新聞事件,記者的調查與警方的調查都有一個從求證到證實的過程。其間,排除之前的懷疑,根據新的證據材料發現新的“事實”都是很自然的。

  由於寶馬肇事在輿論場上往往關聯著“貧富差距”“司法公正”等現實問題,因而常常變得敏感。這對警方的資訊披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要積極披露、連續披露、有效披露。民眾對於公正的渴求,不是一個結論就能輕易滿足的。所謂“有圖有真相”的網路互信法則,對警方而言指的就是應有更多的證據材料和證明過程來佐證結論。

  警方在資訊披露上還必須恪守法定職權範圍。作為偵查機關,警方只有權在不違背偵查秘密的原則下,披露相關案件資訊以滿足公眾知情權需求。比如,“肇事時寶馬車的車速需要進一步檢測才能得出結論”,這就是一條警務資訊,表明肇事時車速正在檢測中。但“一路上,他的車速確實要比身邊車輛快一些,但並沒有出現狂奔的現象”這一説法,就不是警務資訊,因為判斷肇事車是否“狂奔”有較強的主觀因素。警方從監控視頻中去認定肇事車沒有“狂奔”,不但不是在回應社會關切,反倒疑似在給肇事者辯護。杭州“70碼事件”轟動一時,其爭議焦點“70碼”正是出自於當地警方的一次答記者問。殷鑒不遠,南京警方不可不察。(王雲帆)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