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作品”向何處尋

時間:2015-05-20 15:03   來源:人民日報

  一部好的作品不僅會對社會産生強大的影響力,對一些人的人生也有重大和深遠的影響。它能讓人變得更加堅強,讓人的精神世界更加強大,讓人生的堅持和目標更加篤定。曾幾何時,一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部《平凡的世界》,成為許多青年人精神世界的“聖經”,成為他們一生中戰勝苦難、經受磨難的強大精神動力。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精品力作,但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是,這些年可以稱之為“經典”的好作品似乎越來越少。能創作出給人以無窮精神力量,讓讀者為其作品人物命運魂牽夢繞、激動得吃不好睡不香的大家並不易尋。走進偌大的書店,雖滿眼的熱鬧花哨,卻很難找到一本真正想讀的好書。

  面對當前這樣一個大潮疊起、乘風破浪的時代,應該説我們缺的不是生活和素材。比如轟轟烈烈的發展和改革浪潮,力度空前的反腐敗鬥爭,都應是作家求之不得的創作源泉。可一些優秀的作家卻好像集體失憶、集體失蹤,或者躲在象牙塔裏不能自拔。呈現給讀者的作品,氾濫而缺乏精品、急功近利而缺少沉澱。要麼是期期艾艾、陶醉於小我世界,要麼是挖一些故紙堆,借古人消塊壘,要麼是陰暗晦澀,沉迷于盜墓、官場黑幕之類,要麼就是娛樂萬歲,俗不可耐。打開電視,觀眾看到的多是勾心鬥角的宮鬥劇、胡拼亂湊的穿越劇,以及俗套老套的家庭肥皂劇。有時胡編亂造和虛假讓人哭笑不得。比如,一人消滅了一個鬼子小隊,20世紀20年代的女主角竟然手拉拉桿箱優哉遊哉上火車。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藝術可以放飛想像的翅膀,但一定要腳踩堅實的大地。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紮根人民、紮根生活。”一些寫出好作品的作家,如茅盾、柳青、趙樹理、老舍、路遙等,無不把藝術生命的根深深紮在現實生活的土壤中,無不在火熱的現實生活中萃取題材、主題、情節、語言、詩情和畫意,描繪出獨特的故事、人物、心理和命運起伏。路遙為寫《平凡的世界》親自下到煤窯當煤黑子,趙樹理更是天天和農民滾在一起。但我們現在一些作家敢説腦子中真有“生活”?好多寫農民的知道農民、農村多少?好多寫所謂官場的,又到底了解幹部多少?創作不真誠,作品只能到處瀰漫著主觀虛設和種種矯情。

  每一代人都需要經歷精神的成長,每一個民族都需要持久不斷地煥發青春活力。作家梁曉聲曾説,人應該有兩個故鄉,一個是現實地理的故鄉,另一個則是精神上的故鄉。他進一步説,讓更多的人從青少年時期就擁有良好的精神故鄉,是作家肩負的時代責任。眼下,我們的作家正肩負著這個重要的責任。站在時光的河流之上眺望,從黃土高原的窯洞,到繁華都市的街頭,30多年的時空變遷,給我們的小説和作家創作帶來多麼寬廣的創作空間。讓我們的作家努力寫出無愧於時代和人民的優秀作品,這也是億萬讀者最為真切的呼喚。(李樹傑)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