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用老眼光看“農民評職稱”

時間:2015-04-20 10:30   來源:京華時報

  農業現代化、集約化潮流之下,農民職業化這一步早晚要走。因此,加大農業技術培訓力度,培養新型職業農民,不僅必要,而且緊迫。

  陜西省近期給第二批182人頒發了“新型高級職業農民”認證資格證書,這是該省給農民這個職業的最高“職稱”。自去年開始培育認證新型職業農民以來,陜西一千多萬農民中,已有266人獲得“高級職業農民”稱號。

  給農民評職稱,很多人不理解。評個高級職稱除了獲得政策優惠,還有什麼用?那些真正種地的農民,有機會評嗎?還有人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評職稱進行類比,擔心會製造新的不公平,或淪為形式主義。

  其實,給農民評職稱並不是什麼新鮮事。2012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就提出要培育和認證新型職業農民,農業部還確定了一批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整省推進省份,包括陜西、浙江、湖北、廣西等地,這些省份都開始了職業農民的認證工作。而在國外,給農民評職稱更是司空見慣。

  很多人覺得新奇,是因為還拿老眼光看待農民,對評職稱也有認識誤區。有人覺得,評職稱主要是為了獲得專業技術上的認可,職稱一般和收入晉陞掛鉤,也利於人才流動。農民既沒有職級也不領工資,且不存在跳槽問題,評職稱有啥用?這種看法,基本上是把農民當成一種身份,而不是一種職業。事實上,從事農業生産經營,同樣需要知識和專業技能。既然工人、專業技術人員需要評職稱,農民為什麼不能評?在美日韓等城鎮化程度比較高的國家,培育職業農民是促進農業現代化、集約化,解決農産品自給率低問題的重要抓手。在這些國家,農民大都具有較高的學歷水準,掌握著豐富的農業技能和金融知識,熟識高科技農業機械操作,並成為典型的中高收入職業群體。

  當然,每個國家國情和發展階段不同,我國仍有數億農民,且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佔大多數;當下農民還不是一個普通職業,很多時候仍帶有身份色彩。但是,當前我國農業從業人員流失嚴重、老齡化特徵明顯,“誰來當農民”的問題已經凸顯。農業現代化、集約化潮流之下,農民職業化這一步早晚要走。因此,加大農業技術培訓力度,培養新型職業農民,不僅必要,而且緊迫。

  培育職業農民,不同於以往對農民的知識技能培訓,而是一項系統性戰略工程,絕不是考試發證那麼簡單,需要立法和頂層設計上的保障,也需要科學規劃和真金白銀的投入。不能急於求成,淪為形式,更不能只發證不培訓,甚至弄虛作假,借機斂財。(鐵永功)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