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黃岡中學曾被譽為高中教育“神話”,高升學率、高獲獎率給這座位於鄂東大別山區的城市帶來無盡的榮耀。但隨著高考改革、新課標改革,奧賽與高考脫鉤、高考試卷分省命題等政策的相繼出臺,黃岡中學的優勢漸失。榮耀了近30年的黃岡中學,逐漸走下“神壇”,並開始正視改革浪潮下的“沒落”。(《廣州日報》4月7日)
這幾天,輿論對走下神壇的黃岡中學一片爭議之聲,認為值得慶賀的亦有之。如果輔之以新課改與高考改革的大背景,黃岡中學的今時今日,簡直就可以佐證某種勝利,比如“教育均衡”。聽起來,好像也是這個道理:就像一塊蛋糕,有人吃得少了,自然就有人吃得多了。
不過,仔細想想,黃岡中學走下神壇有什麼可喜的呢?黃岡中學的蛋糕小了,不等於快餓死的學校就實現了溫飽,因為還有一種可能,就是黃岡的肥肉,繼續被別的學校掐尖增肥去了。事實上還真是如此:就像當地教育界人士説的,“省會重點中學因為其得天獨厚的條件,師資力量、交通、國家財政投入等,就能將縣級中學拋在後面,優秀師資力量和生源都不斷流向大城市,形成一個迴圈”。優質師資走了,優質生源散了,黃岡中學自然也是難為無米之炊。值得注意的是,黃岡中學的沒落,不僅沒有讓更基層的學校沾到一點點光,相反,其資源形成一種更為可怕的新集中:按照市場規律,向經濟發達地區學校聚集。有關於此,看看武漢的重點中學與黃岡中學這些年結下的“梁子”,一切都真相大白了。
以前,我們聲討或者鄙夷黃岡中學,不為別的,只是因為它的教育可能不是那麼健康,不是太契合可持續性;但如果類似這種縣市級超級中學的沒落,不僅沒有成全教育均衡與公平,相反還形成了以經濟基礎為杠桿的新失衡,問題不是變少了,反而還變多了:第一,變化的是黃岡中學,黃岡模式沒有變,背後的隱憂依然存在;第二,名校一旦與經濟基礎成正比,窮孩子向上流動的路徑會變得更為崎嶇。在這個代際固化值得警惕的年代,欠發達地區如果連“超級中學”都建成不起來,靠時間打拼的孩子,還有什麼出路可尋?
如果説黃岡中學的教育教學是應試,那麼如今它的沒落,絕不代表中國基礎教育就健康發展了。衡水中學、毛坦廠中學備受追捧就頗能説明問題。這些年,“衡水中學”走出河北,進入雲南、山東、貴州等省,開設一家家的“分店”,還有無數的中學都在渴望成為“衡水中學”。黃岡中學沒落了,但應試教育風頭正健。
最有意思的,還是某些官員的姿態:請問在當地,誰把祛魅後的黃岡中學當做“勝利”看呢?包括今天的我們,幸災樂禍之間,不還是把“狀元”、“升學率”等當做評價新黃岡中學的“度量衡”嗎? (印錦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