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官受賄數”已成假新聞重災區

時間:2015-04-03 10:50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貪官的受賄資訊,如有多少情婦、多少別墅、多少名錶、多少本護照,總能引起人們的關注,但網上看到的不少關於貪官受賄清單的描述,又大多是假新聞,而且説得越細的往往越假。“貪官受賄數”儼然已成假新聞的重災區。

  昨日,某媒體興奮地發出一條“獨家新聞”,稱劉鐵男及其家人在北京、青島、太原擁有住宅五處,有伯爵、江詩丹頓等名錶9塊,齊白石、傅抱石真跡5幅等,還有12本外國護照並隨身藏有12張機票;貪官魏鵬遠涉案金額和房産達3.3億元——這種“重磅消息”來自哪呢?來自河北省檢察院一名檢察官的一個內部授課稿。

  這條新聞迅速被媒體和網友瘋轉,河北省檢察院隨後辟謠稱:該檢察官到省總工會授課係個人行為,相關資料為其自行從網上蒐集整理,未經單位審核。原來,又是一條以訛傳訛的不實傳言!檢察官將網上消息當成權威消息寫進授課稿——相關媒體未經證實,想當然將其當成權威消息——公眾又把媒體的報道當成“權威報道”,結果,再次上演“聾子聽啞巴説瞎子看到鬼了”的傳播鬧劇。

  這名檢察官的職業素養顯然存在問題,如此重要的資訊,不從正規渠道和權威部門獲取,而直接從網上拿來,並以此誤導學員。報道這一消息的媒體也該反思:其一,從新聞規範來看,“內部授課稿”作為新聞源需要核實。內部授課時,講師面對的是學員而非公眾,很多材料往往不像公開發表時那麼注重精準。其二,這並非其職務行為,演講人以私人身份進行內部授課,其能否成為資訊源就需要斟酌。

  如果要以此作消息源,也應針對那名檢察官的意見,求證其資料來源是否準確,內容是否屬實,能否向社會公開。不加任何求證,隨意把這種“內部課件”當新聞報道,能讓人相信其新聞品質嗎?

  其實,很多關於“貪官受賄數”的報道,都不交代資訊來源,而以一句無法證實也無法證偽的“據知情人士透露”來代替,嚴重地小道消息化。這類報道反而非常吸引人,像什麼“紀委抄家時拉走了幾卡車的贓款”“貪官別墅內景曝光,現9000萬電視墻”等。關於劉鐵男的受賄數額,早就在網上傳播,2013年6月,香港某報的報道就很是活色生香,稱其有12本護照、8個情婦,生活如何糜爛腐化云云,資訊源來自“內地網路風傳的一個帖子”。而這些網路消息,最終又被檢察官寫進了講稿裏。

  很多假新聞的傳播途徑都是這樣,先是網貼流傳,再是媒體引用,最後是專家援引媒體——另一家媒體再把這名專家的言論當成權威來源,好了,謠言就這樣被這個不負責任的傳播渠道洗白白了,搖身一變成有“權威來源”的資訊了。

  “貪官受賄數”之所有成為假新聞的重災區和滋生處,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資訊不對稱,很多案件還處於調查階段且不便公佈,但公眾又有強烈的知情需求,資訊不對稱下滋生傳言;然後,受眾只圍觀獵奇,追求一種窺視的快感,而對真相不感興趣——管你事實上是不是真的,説貪了那麼多錢我絕對相信;最後是當事人的缺席,貪官關進去了,你説他貪了100億、養了100個情人,他都沒法兒現身辯駁。浮躁的媒體、浮躁的傳播環境加上浮躁的受眾,就這樣製造著一起起關於貪官受賄數字的不實消息。

  其實,不只是貪官受賄數字成為假新聞重災區,貪官一落馬,立刻會圍繞他其他方面滋生出無數假新聞。比如“貪官是在哪被紀委帶走”,也是各種臆想和編造。前些時候,某媒體報道稱某官員在女兒婚禮現場被帶走,後來迅速被當地紀委“打臉”。總有一些媒體熱衷於這樣的傳聞,才不管真假,反正讀者愛看,反正你也沒法“證偽”,反正貪官也沒法兒辯解了。(曹林)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