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3年9月和10月分別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以來,這一倡議持續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在這些關注中,有歡迎,有質疑,也有反對,但更多的是觀望,觀望中國究竟如何具體規劃“一帶一路”,因為這關係到中國與各國戰略的對接與耦合。
習近平主席在博鰲論壇的演講,是中國領導人促進國際社會了解、認同和接受“一帶一路”倡議,達到增信釋疑、凝聚共識的又一次外交努力,也是落實與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的總動員。而“一帶一路”願景與行動文件的發佈,則標誌著“一帶一路”作為中國的對外大戰略吹響了啟程的號角。
“一帶一路”是亞洲“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具體實踐。這一重大倡議的提出是由中國經濟發展的優勢和亞洲國家現代化建設,尤其是在基礎設施領域的巨大現實需求所決定的,故而受到了周邊國家乃至全球的關注。而“亞投行”作為建設“一帶一路”的重要支撐,其創始成員國的迅速擴容、總部的選址,以及規則的制定,都將持續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
“一帶一路”願景與行動文件與2014年年底召開的中央外事工作會議的重要精神高度契合,即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發展安全兩件大事。這個文件,繪製出以中國為起點,覆蓋亞洲、延伸至歐洲和南太平洋的互聯互通路線圖,制定了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主要內容的與各國的具體合作方案,闡明瞭中國各地方的開放態勢,詳細定位了相關省份在“一帶一路”中的職能與責任,從而試圖有機地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國際國內兩類規則。這是新一屆國家領導人以擴大開放倒逼國內深層次改革的深遠考量。
習近平主席的演講,以宏大的視野為開章,闡述了亞洲的歷史變革與地區特性,這是亞洲方式賴以形成的深厚底蘊和構建亞洲“命運共同體”的基石。“命運共同體”的提出,是中國對中國與世界,尤其是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的定位與認知。其中,與周邊國家分享發展機會,通過經濟合作實現互利共贏,是通往政治認同與實現地區穩定的首要條件,也是構建亞洲“命運共同體”的發力點。
中國的崛起離不開穩定的外部環境,世界經濟的復興也受中國的深刻影響。中國在積極作為的同時,還需要具有風險意識,防範與化解來自領土領海爭端、大國關係博弈、海外投資風險等諸多潛在危機,通過提升對內對外、中央與地方等全方位的國家治理能力,防微杜漸,化挑戰為動力,最終與世界各國一起構建新型國際關係,實現世界和平。(張潔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亞太安全與外交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