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上午,一架由波音737機型執飛的海南航空飛機從上海虹橋飛抵北京。本次航班使用的是新型能源航油')" style="color:#369;">生物航油,這是我國首次使用生物航油進行載客商業飛行。我國成為繼美國、法國和芬蘭之後,第四個擁有生物航油自主研發生産技術並成功商業化的國家。
不知坐在用“地溝油”作燃料的飛機上是什麼感覺,這則消息聽著都醉了:“地溝油”上天了,以後我們都不吃了,都讓它們上天吧。有資料顯示,中國人每年消耗動、植物油脂達2000萬噸以上,在被倒掉的那些油脂中,部分從餐桌到地溝、又從地溝到餐桌,打了一個來回。“地溝油”像打不死的“小強”,成為公眾揮之不去的夢魘。
當然,“地溝油”上天之意義遠不止此,飛機距離臭氧層更近,飛行排放比地面汽車排放對臭氧層破壞更大,用生物航油可以減排50%以上,對保護大氣層、地球環境功德無量。同時,資源迴圈利用有助於降低能源消費,解決能源匱乏,哪怕若干年後石油供應不足,生物燃料興許能助上一臂之力。
第二個興奮點是“自主研發生産技術”。“地溝油”上天,作為全球熱門科研項目,許多國家都在嘗試,譬如荷蘭用快餐連鎖店的“廢棄油脂”,也取得了一些突破,我國的“地溝油”成份更加複雜、雜質更多,解決技術難度更大。立足本土資源,解決本土問題,這個自主研發生産技術滿滿正能量。喜中帶憂的是,生産技術問題解決了,並不等於“地溝油”上天問題都理順了;生物航油首飛成功,也不等於“地溝油”就“改邪歸正”,從此不再上餐桌了。
“地溝油”回收利用,首先要收得起來,收不起來的話,生産技術再先進也枉然,恰恰這是當下最大難題。就目前情況,餐余垃圾多由私人收購,流向養豬場或地下“地溝油”提煉工場,並形成穩定利益鏈條,如果生物能源企業不能開出更高的收購價位、沒有更大的吸引力,根本就撬不動這條利益鏈。據報道,前些年東莞有投資者試圖回收當地餐余垃圾用作生物柴油生産,後來發現根本無法介入而不得不作罷。供應是一環,需求也是一環,如果需求不足、利潤微薄,也難以吸引資本進入,壯大産業規模。就國外實踐,由“地溝油”生産的生物航油其價格是石化航空煤油的兩倍左右。即使兩者品質相當,在石化航空煤油並不短缺的情況下,有多少航空公司願意嫌“賤”愛“貴”而使用生物航油?
“地溝油”上天,技術、市場、資本都沒有問題,關鍵在於誰來“做媒”,用什麼手段“撮合”,它們才能“恩恩愛愛”,齊頭並進。“地溝油”上了天,鼓勵政策要落地。在市場還沒準備好,關係還沒理順,完全商業化有困難的情況下,吁求政府伸出看得見的手進行干預——制定專門法律法規,提高回收門檻,規範“地溝油”回收、提煉産業;鼓勵政策,像鼓勵其他新能源發展一樣,用各種優惠措施形成“政策洼地”,吸引外資、內資進入。譬如在産業發展初期,除了免稅杠桿,還可以考慮撥出專項資金,對生産及使用企業進行新能源補貼,以撐大行業的利潤空間,提振市場的消費意願。
技術進步為社會生活格局的改變提供了可能,公共管理也要力促轉變的實現,兩者有效結合,才能帶來最佳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