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家住城裏的基層幹部,不深入群眾、把工作放在第一位,而是常常往家跑,被稱為“走讀幹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進入收官之際,共有6484名“走讀幹部”在專項整治中被查處。這是中央首次大規模集中處理這一長期遭詬病的幹部作風問題。
“幹部像候鳥,頻往家裏跑;白天尋不見,晚上影難找;辦事得趕早,晚了就白跑”,這個順口溜形容走讀幹部未必十分準確,但生動形象,確實點中了一些“走讀幹部”的狀態。
這類“走讀幹部”一般難以做到勤。對幹部考核一般分為“德、能、勤、績、廉”,由於走讀幹部一心多用、分身乏術,比如,當本地出現群體性事件、災難險情、重大事故等突發性事件時,往往難以第一時間處理。媒體曾披露這樣一個案例,一次洪水猛襲某鎮,當縣委書記趕到現場時,該鎮黨政一把手還遲遲未從縣城家返回。如果當地發生了重大事件,一把手卻不在事發現場解決問題或者不能迅速趕到現場,還要你何用?人們常説領導幹部“關鍵時刻站得出來,生死關頭豁得出去”,如果遍尋不見領導,不僅辜負了上下所托,更可能令事態惡化。
有的“走讀幹部”涉嫌佔用公共資源,比如頻繁往返用公車接送,增加財政負擔,滋生“車輪上的腐敗”,還助長特權思想,某縣城幹部説,縣裏數十位“走讀幹部”,僅每年花在車輛汽油和保養方面的費用就有近20萬元。即便“走讀幹部”不腐敗,但在反四風、走群眾路線的大背景中,走讀也難孚民意,試想,不能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如何能跟老百姓同心、同德、同奮鬥?據報道,某縣縣長家住省城,最短時一週只有兩天在縣城,他以“跑項目”“爭取資金”等各種藉口留在省城,縣裏工作人員只能提著文件袋送至省城給他審批!聽起來很荒誕,稍作思考更令人憤怒,既然沒心思留在縣城,何不摘掉其帽子?
習近平曾強調,各級領導幹部要牢固樹立群眾觀點,堅持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不當“走讀幹部”,不搞“遠端指揮”,做到工作向上攀登、作風向下深入,拿出更多時間和精力到基層去,到一線去,到條件較差和情況複雜的地方去,查實情、出實招、幹實事、求實效。誠然,在一地工作就應該在當地安下心,紮下根,而不是身在鄉鎮心在縣城或身在縣城心在省城。妄想上下通吃,左右兼顧,到最後只會吃不好也兼顧不了,既誤了家庭更毀了事業,影響了黨和政府在民眾心中的形象。
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都在積極治理走讀風,據人民日報前不久報道,今年3月以來,廣西出重拳、下猛藥,各地掀起作風整頓風暴,狠剎幹部“走讀”風,比如“夜查”基層幹部“在崗”情況,“曬”出幹部上下班、值班等情況,作為年終考核重要指標。陜西省委辦公廳印發《關於市縣黨政領導幹部在工作地安家的意見》的通知,要求市縣黨政領導幹部不得把家安在其他城市。如此種種,説明“走讀幹部”為數不小,問題不少,到了必須嚴肅整治的地步。
其實,對“走讀幹部”而言,應該由兩條路可走,要麼辭職,要麼安心在當地工作,就像治理裸官一樣,不能自己在國內工作,卻把老婆孩子送到國外。有學者認為,解決幹部走讀問題的根本辦法要靠制度,將“走讀幹部”治理納入民主和法治的軌道。比如,切實在幹部考核上加以傾斜,讓那些深入地方、根系群眾的幹部受尊重、受重用。此外,還應該健全現行公車管理制度、財經制度和報銷制度,讓“走讀”“走不了、不好走”,還要完善群眾批評和投訴渠道,嚴格問責制度,讓“走神”的幹部“走不遠”。諸如此類的制度設計,一旦發揮威力,走讀幹部就會大減,幹部不敢走讀,也不敢走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