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現體外迴圈現象,從根本上來説,還是源於當前財稅管理法治化水準有待提高,使得一些資金游離于預算之外
10月8日出臺的國務院《關於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要求,各地一律不得新設專項支出財政專戶,除財政部審核並報國務院批准予以保留的專戶外,其餘專戶在兩年內逐步取消(10月9日《經濟參考報》)。
按照財政部有關負責人的解釋,財政專戶主要是用來滿足社會保險基金核算管理、一些具有專項用途的資金管理、非稅收入收繳管理、鄉級財政資金存放、外國政府和國際金融組織貸款贈款資金管理、外幣資金核算管理等需要。雖然目前國庫暫時還不能完全替代財政專戶,但是在實踐中財政專戶所引發的各類問題著實發人深省。
幾年前落馬的江蘇省財政廳原副廳長張美芳就曾圍繞財政專戶大做文章,在決定財政收入的開戶銀行過程中,收取銀行的吸儲回扣。靠財政收入支撐的財政專戶,因為額度大、連續性強、始終有存量,所以很多商業銀行都蜂擁而上、趨之若鶩,不僅使得銀行之間不正當競爭愈演愈烈,而且為權力尋租埋下濃重伏筆。
財政專戶本來屬於有著特定用途的財政資金,但由於受到地方利益、部門利益的驅使,再加上某些權力失去制約,有時會傾向於越設越多,而且公開透明程度漸趨下降,與當前行政管理中的深層次弊端結合在一起,割裂財稅管理體制的完整性。如果沿著這一錯誤的方向持續發展下去,財政專戶就可能為財政資金的體外迴圈打開方便之門,與財稅法治化的大方向背道而馳。
地方資金運轉走上體外迴圈的歧路,這樣的例子並不鮮見。一些研究表明,不少地方政府債務同樣在體外迴圈,如果再加上小金庫之類人們見怪不怪的現象,用遍地開花來形容也不為過。出現體外迴圈現象,從根本上來説,還是源於當前財稅管理法治化水準有待提高,使得一些資金游離于預算之外。正因為如此,此次《決定》的出臺被認為是打響了全面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開頭炮”。
但我們還要看到,約束體外迴圈是財稅法治化一個方面的內容,對於地方財政的現狀也應該予以考慮。自從分稅制改革以來,地方事權財政就呈現出不對等的狀況,為了擴大收入來源,一些地方尤其是不發達地區可謂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如果不能進一步平衡、優化事權財權劃分,那麼地方資金體外迴圈的衝動就難以從根本上得到遏制,很可能成為財稅法治化的重要阻力。
財稅法治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路徑選擇,需要高瞻遠矚地從更高、更廣的層面進行戰略設計。在《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首先,要讓一些存在爭議的地方財政收入來源陽光化、規範化,比如土地出讓金和地方債務,引導某些體外迴圈適時流入體內,不僅能更好預防腐敗尋租行為,而且符合財稅法治化總體要求。其次,在清理、整頓財政專戶的同時,還要按照《決定》中所提出的優化轉移支付結構,既增加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和比例,又堅決防止專項轉移支付中出現不正常、不規範現象助長跑部錢進,甚至是個別部門通過專項轉移支付將手伸進地方事權之中,損害財稅法治化改革整體的公平公正性。(杜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