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的機會,看到一份《麥田社群公約》,讀罷頗有些感觸。
這個“麥田社群”是一位自稱“抱劍先生”的老媒體人發起,號稱是由來自五湖四海、天南地北的中上游人群聚合而成的超大型移動互聯“熟人”社交圈。目前總群及65個分群有逾萬人參與其中。在這樣的一個公共空間裏面如何表達自己的意見,如何就公共事務及其他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資訊分享和意見交換,是一個全新的事物。這個新,一則是由於使用的移動互聯溝通工具新,二則是 “熟人”社交圈這種溝通形式新。在中國歷史上,這種沒有行政隸屬關係和鄰里關係作為紐帶的意見社區,以前從來沒有過。
對於這一新事物,總舵主抱劍先生發佈的《麥田社群公約》訂立了以下原則:
在“遵循國家法規”的基礎上,“不支援極端與對攻性觀點,不支援未經核實的敏感資訊”。其“實施細則”列了五條,其實歸納一下是四條:第一條,惡作劇式貼子慎發,特別是展示血腥與醜陋的;第二條,(不要)隨意轉發未經核實的品質與信度都比較低的資訊;第三條,(不要)高頻率發佈品次(味)不高的段子;第四條,堅決反對在公共群內發敏感類涉及政治或隱私類資訊。
由這個“公約”,我所想到的是當代中國如何建構一個健康的公共領域。
資訊技術的發展,以及社會結構的演進,使空前數量的普通中國人進入到以各種網際網路應用平臺為基礎的公共意見交換空間之中,所構建的公共領域規模之大、討論話題之廣、層次差異之深在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在這裡,我們面對的挑戰是,在這樣一個公共空間裏,我們還沒有形成健康有序、有效的交往規則,在網路空間裏,常常一言不合就相互攻擊謾罵,而不能心平氣和地討論,我在所在社區(據開發商當年宣傳,是北京最典型的中産階級知識白領社區)的業主群裏,就經歷過這種情形。建設好當代中國基於網路空間的公共領域,是我們實現有效的社會治理,從而建設和諧的社會關係的重要環節。
在這樣的公共領域的構建過程中,傳播(溝通、交流在英語裏與之使用同一詞彙“Communication”)倫理的確立十分重要。這些倫理規範,應當成為一個社會共同體成員之間相互交往的基礎規則。一般而言,它體現了這個社會共同體的共同利益之所在。這些規範通常有:真實性,即不能散佈虛假資訊,更不能造謠惑眾;責任感,即對共同利益的自覺維護;尊重,即相互尊重人格,不得攻擊謾罵他人,其中包括尊重個人隱私;分享,社群成員之間分享有價值的知識和經驗;友善,社區成員之間相互善意對待;等等。
毋庸諱言,現在的網際網路公共意見平臺上尚未普遍施行這樣的傳播倫理,有一些網路傳播參與者如同某些不負責任的企業向自然環境排污一樣,毫無顧忌地向公共空間宣泄自己的負面情緒,發佈和轉發不良資訊,乃至傳播謠言,在與其他網友交往時,缺乏善意和尊重,導致我們社會的公共空間充斥暴戾之氣,謠言四起,社會信任成本和溝通成本因此而劇增。這顯然是不利於社會共同利益的。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一些社會成員的負面情緒是由於社會客觀存在的不公正現象産生的。他們對腐敗和不公平現象基於事實的揭露之權,應當得到政府及社會的尊重。政府應對客觀存在的公共意見空間給予充分的尊重,而各類社群也應充分自律,給社群成員保留一片凈土。
由此觀之,麥田社群的公約是一個很有借鑒價值的自律文本。它“致力於文化自覺、自醒、自我救贖”,它“倡導主流、開放、多元、分享、包容、涵養、良善、慈悲、情義、擔當”,表現出當代中國公民意識的覺醒,表現了他們的素質,表達了他們的追求。(作者宋建武,是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