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群眾信任的方式解開心結

時間:2014-07-03 13:39   來源:人民日報

  如今做群眾工作,並不限于社區農家、田間地頭,也延伸到網路世界。某種程度上講,網路的普及改變了社會治理模式。政府要積極主動與網民接觸,同時創造條件讓網民接觸政府工作,了解施政實際。

  近期身邊發生的幾件事,更讓我意識到,這既是一種新的方式方法,也是提升治理能力的一個有效途徑。

  2013年9月,宣城中學整體搬遷到新校區,原校址交由宣城第六中學使用。由於遷過來的新六中屬於優質教育資源,受到全市群眾尤其是學生家長的廣泛關注,很多人通過網路表達意見,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就近上六中。但現實情況是,師資有限,校舍容量有限,難以全部滿足周邊地區就學需求。對此,相關部門通過各種渠道進行了解釋,但仍有很多家長不理解、難接受。有學生家長甚至通過多個網路論壇屢屢發帖質疑:“為什麼我的孩子不能上六中?”言辭激烈。我要求相關部門在網上及時回應,與家長積極溝通、做思想工作,但輿論仍無法平息。後來,我讓市委秘書長帶隊,組織部分“兩代表一委員”、律師代表和這位家長在內的網民代表,到學校實地察看。百聞不如一見,學校狀況確如我們解釋的那樣。一些網友主動把見聞在網上發表,為政府作解釋。那位屢次發帖的家長也表示了理解,還發帖對我本人表示感謝。

  這件事啟發了我:很多時候,處理這種影響重大的網路輿情,單靠文字答覆或者口頭回復還不能取信于網民。組織群眾代表實地察看,幫助他們更好了解,並且通過他們的鏡頭和文字來發聲,比政府單方面的回復解釋更有説服力。

  很多人對政府的工作産生這樣那樣的質疑與誤解,其實並非故意找茬,也並非不支援,而是他們沒有一個合適的了解渠道。提升治理能力,改進群眾工作的方式方法,需要發揮好包括網路在內的各種平臺作用,用群眾信任的方式來贏得群眾理解。

  因此,從去年開始,我們在文明城市創建中,高度重視並致力打造網路文明創建新平臺,徵集網友關於文明創建的意見建議,組織網友開展文明出行、文明行為大討論,舉辦“網友看宣城”活動,用網友熟悉的“網路語言”,充分展示我市的美好形象,形成網上與網下良性互動、虛擬與現實文明交融的良好局面。

  實際上,拓寬渠道讓大家發表意見,創造條件增進相互溝通,不僅能幫助更多群眾更好地了解各種事件的本來面貌,還能增強施政公信力,在更大範圍聚集共謀發展的強大正能量。(姚玉舟)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