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技術日新月異會帶來各種新技術形態,像今日頭條這樣的網路應用新秀將層出不窮,但技術的發展不應當以版權保護惡化為代價
國家版權局版權管理司司長于慈珂日前接受記者採訪,在問及“今日頭條”網近日成為媒體和社會公眾關注的事件時表示,其實早在“劍網2014”專項行動啟動之前,國家版權局就收到了有關傳統媒體的投訴,稱“今日頭條”網未經許可轉載了他們的新聞作品。國家版權局對此高度重視,已經受理相關投訴,正在對“今日頭條”網進行立案調查。我們將根據調查情況,依法作出處理(6月23日《人民日報》)。
對今日頭條海量集納資訊引發的版權問題,業內爭論不已。有不少人士表示今日頭條實際上是竊賊,以為竊書不算偷,是沾了國內版權意識薄弱的光,對內容生産機構而言非常不公。
2012年8月,這款名為今日頭條移動閱讀推薦引擎正式上線,創始人張一鳴對其特點的總結是:私人定制。以推薦引擎、大數據演算法為標簽的今日頭條,上線後人氣激增,其官方數字顯示,日活躍用戶超過1300萬。今日頭條標榜不做內容生産者、只做內容分發者,不做新聞生産者、只做新聞搬運工。雖説,對版權問題,今日頭條也意識到這方面的紛爭和抗議。據張一鳴介紹,今日頭條上面所有的內容都是經過合作夥伴授權的。但事實上,有多家媒體集中批評炮轟今日頭條版權侵權問題,要向其收取鉅額版權費,無疑凸顯出今日頭條使用內容版權上的尷尬現狀。
長久以來,“竊書不算偷”的思想,一直誤導我國版權保護之路,從影視劇到文學作品,從新聞剽竊到科研抄襲,我國因版權保護乏力造成的軟實力弱化的狀況,直至今日尚未消除。原創得不到保護,創新發展動力從何而來?隨著網際網路技術日新月異,遊走或者曾經遊走在法律中間地帶,動了別人奶酪的何止今日頭條?今日頭條事件會不會以一次危機公關而草草收場呢?或採取支付版權費方式息事寧人?或通過其技術手段對運作模式改造來規避侵權風險?果真如此,那又將是維權路上的一次小打小鬧。在這場版權博弈中,有人希望觸及事件靈魂要害,有人則想息事寧人。如果每一次都是以妥協收場,維權之路別説一大步,就連一小步都前進不了。
在網際網路時代,固然要鼓勵技術創新和盈利模式創新,但基本的前提是不能傷害原創動力之源;更不能把別人的頭條改頭換面抄襲成自己的頭條。近日,今日頭條手機APP宣佈獲得一億美元投資,並實現高達五億美元估值。看似其在經濟上獲得成功,但更值得關注的恐怕是其背後的版權問題。一方面,今日頭條作為手機APP客戶端軟體,本身並非作品內容的創造者,而是以及時整理和轉發當日的頭條新聞聞名。在版權法領域中,轉發他人作品理應付費,這是人盡皆知的法律常識,內容發佈者都應該懂得內容為王的新聞定律。版權法要求尊重作者的權益,並非單純為了作者的經濟利益,而是在於鼓勵創新,鼓勵更好的作品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