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市啟動“公益電影進影院”活動:在電影院線啟用10元一張的公益票,由政府埋單,向低保市民和低收入群體免費發放(據《光明日報》報道)。政府花錢請城市低收入者“看電影”,贏得了輿論普遍叫好。
一句諺語説得好,多建一所學校,就少建一所監獄——説的是學校的教育功能,如果不把錢投到學校上,青少年受不到教育就更容易走上犯罪道路,政府就不得不花錢去建監獄。作為文化産品,電影有著類似“學校”的功能。窮人之窮,不僅僅表現在物質上的貧困,還表現在精神文化上的貧困:看不起電影、買不起書、進不起劇院等。高票價把窮人擋在了電影院外,馮小剛、張藝謀、尹力等代表委員一直在兩會上呼籲降低電影票價。在票價未降的情況下,政府花錢請窮人看電影,尋找降價之外的另一種解決路徑,這種好事值得點一萬次讚,找不到一個可以吐槽的理由。
但再好的事,只要是政府做的,都會有人吐槽挑刺兒,這就是當下輿論場的特點。可這麼好的雞蛋裏,能挑出什麼骨頭呢?有人説,院線與供片方有個協定,每張票價格不低於30元,而政府推出的“10元公益電影票”,是政府干預市場定價。
這純粹是僵化的思維,政府這麼做不僅沒有干擾市場,恰恰是以市場化的方式尋求共贏之道。有政協委員建議相關部門干預票價,直接強制讓電影院降低票價,採取建議性指導票價和最高限價,那才叫干擾市場。成都並沒有這樣做,而是與影院協商,拿出一部分票作為“公益電影票”,政府花錢買下,請低收入者看,類似于房地産市場上的限價房和經適房,有保障功能。在這裡,政府不是強制影院降價,而是一個平等的市場主體,與影院協商從其處“購買服務”。這是一種市場行為,而非行政行為。這種順應市場的行為會起到多贏效果,每方都受益,無人利益受損。
低收入者當然是首先的受益者,改善了精神文化生活,能夠進得起影院觀看最新的大片。電影雖然不是必需品,但也不能成為奢侈品,成為區隔低收入者與白領的一道墻。這也是貧富差距下實現階層融合的一種方式。雖然每年的票房都在增長,但看電影的還是那一撥人,只是有人多看了幾場,看不起電影的人仍舊沒進影院,“10元公益票”無疑會讓更多的人走進影院。
影院也是受益者。10元票價,貌似影院虧了,其實一點兒也不虧。因為如今電影市場並不景氣,票房存在巨大的泡沫,很多時候電影院根本坐不滿。尤其是某些時段,空座非常多。10元公益票,會讓非黃金時段的空座被盤活。反正電影也得放,與空座相比,10元票價對影院也是增長,增加了票房。
政府當然也是受益者。“10元公益票”其實做的不僅是公益,更是履行文化産品供給上的保障和兜底功能。讓低收入者有電影看了,被公眾點讚——對政府而言,可能沒什麼比公眾點讚更高的榮譽了。而且,有電影看了,分享到文化産品,會産生一種精神撫慰功能,人們的牢騷就會少很多,矛盾和衝突在潛移默化中也會得到不小的化解。還有另一層面的效果,提高社會對智慧財産權的保護。很多人看不起電影就去網上看盜版,既犧牲了收視效果又侵犯了智慧財産權。大家都去電影院,尊重産權,也是鼓勵導演拍出更優秀的電影。
對“10元公益電影票”這樣的好事,找不到任何一個理由去吐槽,必須要點個讚。(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