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樣一個全新時期,許多體制與措施是新的。因此,我們也同樣需要有適應“新常態”的思維與態度。不論是對國家還是個體,都如此
習近平總書記日前在河南考察時指出,“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新常態”的提法引起了各方的熱議。雖然針對的是經濟領域的現象,但體現了對時代發展的思考。
“新常態”這一概念,在宏觀經濟領域被用於形容危機之後經濟恢復的緩慢而痛苦的過程。然而,經濟發展具有規律性,並通過一定週期性方式演繹。在新階段到來後,應對這一階段的特徵予以接受與適應。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在戰術上要高度重視和防範各種風險,早作謀劃,未雨綢繆,及時採取應對措施,盡可能減少其負面影響”。對於新常態,適應它,研究它,應對它,這是一種站在更高視野裏的思考。
上述邏輯和態度,不僅體現在經濟領域,也體現在整個時代發展對我們的影響上。未來學家戴維 霍爾在新作《大轉折時代——生活與思維方式的大轉折》一書中指出,從本世紀初開始,隨著全球經濟、網際網路和移動技術的爆炸式發展,人類社會開始進入一個新時代,即所謂的大轉折時代。在這個新時代,變化如此迅速,以至於成為社會的常態。作者認為,現實正以更快的速度發生改變,只有跟上時代的步伐,才能擁有提升自我、改變世界的力量。
30多年的改革開放探索,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融入了世界文明發展的主流。這種變化不只是直觀的,也包括應變能力的變化。當快速變化成為一種新常態,我們究竟應該如何應對?就這個意義上説,我們也應該以“新常態”的思維與態度去審視。
中國的發展,不僅是在適應時代與社會的變化中不斷前進,也遵循著自身發展的歷史邏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先後推動了市場經濟體制和法治國家建設,並在此基礎上加強黨的建設和社會建設。隨著上述進程推進,國家治理各要素逐漸形成,但彼此之間尚未實現有機化,傳統思維和傳統體制尚未得到徹底變革。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推動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標誌著中國社會和政治進入了一個全新時期。在這樣一個全新時期,許多體制與措施,相對於之前來説,完全是新的,因此,我們也同樣需要有適應“新常態”的思維與態度。不論是對國家還是個體,都是如此。
“新常態”也可能給我們帶來不適,因為打破了既有的習慣和節奏。適應“新常態”,有時是一種痛苦過程。但並不是説這種“新常態”都是發展放緩、福利受損,有時反而是轉型加快。在大轉折時代,特別是對於中國這樣一個既主動調整、又不可避免地受客觀影響的國家來説,多維交集的“新常態”的不斷出現,可能也將成為一種常態。
戰略上保持平常心態,戰術上積極應對。這是一種修養,也是一種成熟。做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與“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有機統一,就能夠把握乾坤。(鄭長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