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適度使用地方樓市裁量權

時間:2014-05-13 13:54   來源:廣州日報

  自南寧放鬆樓市限購政策以來,至今已有天津濱海、無錫、杭州蕭山等地陸續跟進,多地都傳出救市“風聲”。近期各地頻頻試探放鬆樓市調控政策底線,業界難免擔憂房價回歸之路再度受到行政之手的干預。

  在銀行信貸收緊、限購令抑制投機等因素的綜合影響下,樓市交投陷入膠著。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及銷售額增速2014年起已連續3個月雙雙下降。即便在房價一貫堅挺的上海,也出現了高端樓盤7.2折甩賣的案例。就在房價堅冰消融態勢蔓延之際,地方“救市”聲音漸次響起,“地方政府比開發商著急”的坊間傳言似乎得到了一定印證。值得一提的是,在樓市結構性分化特徵明顯的語境下,調控政策已由“一刀切”轉向了“因城因地分類調控”。報道顯示,已連續四年對外“張榜”的全國住房用地供應計劃,今年國土部將暫停對外發佈,改由地方自行公佈。諸多跡象表明,中央決策部門開始將調控的主導權交還給地方政府,以提高“雙向調控”的靈活性和針對性。但現在的問題是,地方政府是否能用好手中的裁量權?又如何做到因地制宜地適度調控?

  其實,由於涉及利益紐帶關係,地方政府對於樓市調控的態度一直廣受指摘。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政府財政總收入17萬億元,其中土地出讓金收入4.1萬億元,而其餘的稅收中又有23%屬於房地産相關稅收。顯然,當前地方政府的土地依賴症並未得到根治,樓市轉冷很可能意味著地價縮水、土地財政受困、地方債後續還款能力弱化,這將讓地方政府的切身經濟利益受挫。恰因此,在各種為樓市鬆綁的公開理由之外,一些地方政府不能完全排除有自身訴求摻雜在其中。回顧以往,2008年就是在各地層出不窮的救市刺激下,本已上漲乏力的房價被注入了強心劑,轉而走向了報復性反彈的軌道中來。而在限購令執行的3年多來,地方政府試圖對其進行“微調”的努力也未曾間斷,只是受到主管部門的壓力難能如願罷了。如今地方政府掌控了更多的調控話語權,而其對房地産業的依附情結卻仍然濃厚,擔憂房價重蹈六年前覆轍的聲音的確值得警醒。

  不可否認,由行政主導向長效機制轉型是樓市調控的正確演繹方向,也是將房價更多交由供求博弈決定的必然之舉。但在過渡陣痛期,包括地方政府對分類調控的把握和取捨、各類房企對系統風險的解讀和應變能力以及各地新政對市場的實際影響都被放置在了新的語境之中,需要實踐歷練才可能摸索出正確的路徑。其間,有關部門需聯手進行深層次改革,平衡各級政府部門的財權與事權、減少直至消除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依賴、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機制弱化樓市綁架經濟現象。只有在這些制度羈絆獲得厘清之後,房地産業才可能真正排除行政“雜音”,體現出週期性波動、優勝劣汰的市場規律,更多彰顯出滿足民眾安居需求的消費屬性。(馬紅漫/經濟學博士財經評論員)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