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第102個國際護士節,中國護士的執業狀況引發輿論集中關切。據報道,1978年原衛生部出臺規定,醫療機構病床與護士的配備比例不得低於1:0.4,2008年國務院出臺的《護士條例》再次明確這一標準,但時至今日,這仍然只是一個難以落實的“參考標準”。
36年前規定“床護比”不得低於1:0.4之時,這個比例並非多麼超前的指標。當時的考慮是,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水準逐步提高,該標準很快就能落實到位,孰料“床護比”至今仍未達標,不能不説是一個沉重的尷尬。一方面,醫院“一床難求”矛盾日漸突出,社會對護理服務的需求快速增長;另一方面,不少一線護士脫下“燕尾帽”或表現出較強離職傾向,護士成為離職高發人群。兩方面趨勢作用之下,“床護比”不但難以迅速提高,反而面臨持續降低的危險。
一線護士離職傾向加重,醫院護理資源短缺矛盾加劇,後果令人擔憂,表現在醫患關係(包括護患關係)上,其負面影響尤為突出。各地發生的傷醫案件中,護士往往也成為直接受害者,這種狀況若繼續惡化下去,醫患關係必將受到更嚴重傷害。
醫院護理資源流失有增無減,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工作壓力大,與正常收入不匹配;二是職稱晉陞和職業發展通道狹窄,絕大多數護士終身都只能是普通護士;三是受傳統觀念影響,社會對護理工作尊重不夠,加之醫患關係緊張,護士執業環境欠佳。但客觀而言,這些情況在醫生群體中也不同程度存在,只是由於醫療系統有重“醫”輕“護”傾向,有時護士比醫生壓力更大、晉陞更難、委屈更多。
故此,緩解醫院護理資源短缺的矛盾,需要通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以解決。首先要加大公共財政對公立醫院的投入,並實行醫藥分開、提高醫療服務價格等措施,為公立醫院良性運作和醫護人員獲得體面薪酬待遇,提供充分的經費保障。在此基礎上,還須完善護理專業人才教育培養機制,使公立醫院能及時補充護理資源;改革職務任用和職稱評定機制,拓寬護理人員行政職務通道和專業技術職務通道。
緩解醫護資源短缺矛盾,爭取“床護比”早日達標,還應在放寬社會辦醫準入、放開民營醫院價格、做大醫療服務“蛋糕”上做文章。醫改的一個基本方向是,公立醫院立足於提供公益性醫療服務,非公益性醫療服務(包括一些高端、個性化醫療服務)主要由民營醫院承擔。隨著民營醫院逐漸發展壯大,實力不斷增強,對護理人員包括高端護理人員的需求必然大量增加,並能為其提供有競爭力的薪酬待遇和值得期待的職業成長環境。
“床護比”不達標是對醫改的尖銳拷問。大力推進公立醫院改革、放手發展民營醫院等醫改措施,“床護比”達到較高標准將無需再等30年。(潘洪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