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觸碰底線是最低要求,遠非最高標準,領導幹部更應讓自己德可為師、行可為范
“努力以道德的力量去贏得人心、贏得事業成就。”在河南考察工作時,習近平總書記鞭策領導幹部發揮表率作用、培養人格魅力,在提升道德修養的基礎上幹好工作、當好幹部。
滌蕩“四風”、改進作風,已經取得很大成效。無論是八項規定,還是針對公款吃喝、差旅接待、樓堂館所的種種禁令,都為領導幹部的行為劃出了一條條底線。“打鐵還需自身硬”,領導幹部潔身自好、守住底線,是從政興業的立身之本。但是,不觸碰底線僅僅是最低要求,遠非最高標準。“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守住底線更應提升高程,讓自己德可為師、行可為范,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要求的,“把加強道德修養作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課”。
精神的感召就如同太陽,給人溫暖也給人光亮。焦裕祿的事跡為什麼能讓當年的一個中學生“深深震撼”?為什麼相隔近30年還能讓一個年輕幹部“思君夜夜,肝膽長如洗”?正是因為焦裕祿的堅守、執著與奉獻,散發出巨大的人格魅力,産生著強大的激勵作用。面對這樣的道德楷模,每個人都會有所感、有所思、有所得。這就是人格的魅力、道德的力量。
早在2005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就發表過一篇名為《要用人格魅力管好自己》的文章。文中提出,“人格魅力是領導幹部人品、氣質、能力的綜合反映,也是黨的幹部所應具備的公正無私、以身作則、言行一致優良品質的外在表現”。的確,只有自身模範作用好、人格魅力強,才能有威信、有影響力。否則,“臺上他説,臺下説他”,説話辦事怎麼會有號召力,政策措施怎麼能得到認同和支援?
人格魅力影響著執政能力。在一些人眼裏,贏得人心、贏得事業成就,只要有好看的經濟統計數字就夠了。然而,發展起來之後的中國,矛盾之尖銳、問題之複雜,已遠非經濟發展所能徹底解決。人們對公平正義的強烈渴望、社會對政府公信的更高期待,很大程度落到了領導幹部這個群體身上,這考驗著執政者的道德追求和精神境界。沒有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實實幹事、清清白白為官的操守,沒有敬民如天、視民如傷、為民奉獻的情懷,再快的發展也邁不過“塔西佗陷阱”,再多的人民幣也擺不平人民的問題,更不用説贏得群眾發自內心的信任和支援。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對於領導幹部決不是一句空話。
領導幹部的道德修為,同樣影響著社會風向。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説的就是這個道理。領導幹部也是公眾人物,他們的一言一行,無論是正向激勵還是負面效果,相比普通人都會更大。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創造的不僅是看得見的業績,同樣有看不見的精神,正如《論語》所言,“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如何培養人格魅力、彰顯道德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也給出了答案:“自覺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老老實實向人民群眾學習,時時處處見賢思齊,以嚴格標準加強自律、接受他律”。這段簡單的講話,道出了“四種資源”:歷史傳統、人民群眾、榜樣典型和制度標準。從被稱為“青天”的包拯所代表的古代廉政文化,到焦裕祿、牛玉儒、楊善洲等一以貫之的精神血脈,再到孕育於人民群眾中敬業奉獻的時代精神,領導幹部培養人格魅力有著最豐厚的土壤,正適宜於精神的種子在心中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晚明名臣楊繼盛曾寫詩自況,“飲酒讀書四十年,烏紗頭上即青天。男兒欲畫淩煙閣,第一功名不愛錢。”古代官員尚有如此認識,何況今天的共産黨幹部?培養出自己的人格魅力,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才能贏得百姓的信任和尊重,成就一番偉大事業。(張 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