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勞動把握“雙手裏的中國”

時間:2014-04-30 13:10   來源:人民日報

  “有意思”“有味道”,勞動充實的不僅是口袋更是人生,勞動塑造的不僅是個人更是國家

  汽車維修工、大廈保潔員,煤礦工人、醫院護士……不管是值守在流水線還是穿梭建築工地,不管是伏案電腦桌前還是行駛高速路上,5月1日,“勞動”成為聯結千千萬萬人的中心意象。

  人在世間勞作,以雙手、頭腦和智慧,獲取屬於自己的生活,千百年來莫不如此。在平常的日子裏,我們對於勞動的意義或許已是習焉不察。然而,這個以勞動為名的節日,使得五月的第一天不再是一個普通的時間刻度,而是成為追尋勞動價值、思考勞動意義的重要節點,表達著我們時代對這種人類最古老活動的敬意。

  勞動的背後,可能是或艱難、或豐足的生活,但絕不止於此。作家路遙在小説《人生》中,曾借一位老人之口,道盡勞動者對勞動的體驗與摯愛:“我用這兩隻手勞動過,種過五穀,栽過樹,修過路……這些難道也不是活得有意思嗎?”近期《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熱播,從廣東大學生的小餐館到四川養蜂人的家鄉菜,勞動讓食物變得有味道,舌尖上的中國不也是雙手裏的中國嗎?“有意思”“有味道”,勞動充實的不僅是口袋更是人生,這正是勞動的精神魅力所在。

  習近平總書記曾説,“人世間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勞動來創造”。個人幸福如此,整個社會的發展前行也如此。2.6億農民工進入城市的人生轉折,改變著中國的發展軌跡;無數淘寶店主一單又一單的使力,推動著商業模式的轉型。正是成千上萬人向著更美好生活的努力,才讓整個社會充滿活力與朝氣,歷千載而不老,經百年而常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這動力正在無數普通人日常的勞動之中。

  “中國發展有潛力、有韌性,最重要的是人民勤勞”。1953年到1956年,勞動競賽如火如荼,工人群眾提出合理化建議495萬件,實現可計算經濟價值的達51萬件,每年為國家節約資金9億多元,真是以主人翁姿態在一張白紙上畫出最新最美的圖畫。上世紀90年代,“走遍千山萬水,曆盡千辛萬苦,説了千言萬語,想出千方百計”的溫州人,“白天當老闆,晚上睡地板”,把紐扣、開關等小物件做成了大産業,打造出民營經濟的“溫州模式”。篳路藍縷、胼手胝足,中國道路是勞動者走出來的,中國奇跡是勞動者幹出來的。

  無論是新中國之初的激情燃燒,還是改革開放時期的熱情迸發,關鍵之處都在於,勞動者看到“雙手改變命運”的可能、看到在勞動中會有一個更好的明天。當前,新一輪改革大潮已經起勢,雖有機遇仍難避風險,已有夢想但更需奮發。無論是負重前行、爬坡越坎、敢於擔當、不負重托的“棒棒精神”,還是“載人航太精神”“大慶精神”等更多更重要的精神遺産,全面深化改革需要以勞動為精神原點,煥發出蘊藏于億萬人民的力量。

  不過,在一些人眼中,“勞動”一詞的分量正在發生變化。一方面,物質大潮讓輕視勞動的觀念泛起,勤奮勞動變成了“沒出息”,誠實勞動被當作“沒本事”,幻想靠尋租來兌現權力者有之,希望靠彩票來一夜暴富者有之,更有不惜“坐在寶馬利哭”也要傍上大款者、不惜觸碰道德和法律紅線也要坑蒙拐騙者。另一方面,勞動權益的實現也有待保障,勞動報酬在國內生産總值中的佔比已經連降多年,每年年底農民工討薪的消息都會見諸報端,而就在“五一”之前,東莞一個33歲的工程師一個月加班190小時終致過勞死,引發人們對“過度加班”的強烈關注。要激發勞動熱情、凝聚勞動力量,還需要讓勞動者更體面地勞動、更有尊嚴地生活。

  餐廳裏人來人往,服務員小妹用三塊木板端起九碗滿滿的麵條;集裝箱堆疊如山,吊車工操縱十幾米長的吊臂能夠“一鉤準”;銀行櫃檯繁忙異常,臨櫃員工30秒鐘清點了100多張鈔票……勞動的美麗、勞動的光榮,正體現在這些普通勞動者身上。又逢五一,讓我們向勞動致意、為勞動者喝彩!(張 鐵)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