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寸土寸金的北京環球金融中心一個40平方米的門面裏,24歲的湖南常德伢子、北京大學法學院即將畢業的碩士研究生張天一開了一家常德津市牛肉粉店。4月4日,張天一的“伏牛堂”常德津市牛肉粉店低調開業。海報招牌上寫著:“碩士粉,良心粉”。和他一起創業的三個小夥伴有碩士、MBA,還有前公務員。(4月13日《長沙晚報》)
北大即將畢業的碩士研究生張天一,放棄光鮮的職業前景,選擇在北京開米粉店,這一事情經媒體報道傳播後,立即引起社會的廣泛熱議。有的直呼“這是高等教育的失敗”,有的婉稱“90後的大學生、研究生素質堪憂”,但更多的是為之叫好。筆者認為,張天一開粉店,更像一個多棱鏡,折射出當今畢業生擇業就業觀念正在發生根本性變化,不再好高騖遠,而是更趨理性和腳踏實地。
傳統觀念下,認為大學生、研究生這類高學歷人才,理應在黨政部門、壟斷行業、科研院所等體面單位就職,充分發揮其專長。而“賣豬肉”、“開米粉店”等行當,則應是知識層次較低的勞動者幹的。這種簡單地將高學歷等同於好工作高收入的想法,明顯太過功利化,甚至誤解了教育的本質,毒害著人們的思想。君不見,長期以來,高校畢業生“找不到好工作,寧願流浪或宅在家裏啃老”的事件時有耳聞?四川涼山某縣的當年高考狀元,畢業後竟淪為睡公園長椅的流浪者,便是受這種思想毒害的結果。
新時期高校學子就業,可以有多種選擇,是為謀一份一勞永逸的工作而苦等幸運之神眷顧,還是懷抱理想立身廣闊社會勵志創業?張天一肩扛故鄉品牌在京自謀出路的選擇,對這一問題所作出的回答,讓人欣慰。張天一開粉店,乍一看,是大材小用,是種簡單勞動,其實不然。一碗米粉,百般滋味,關乎民生,背後蘊藏著巨大的商機,這或許是張天一在市場調查階段就選擇賣“碩士粉”的原因之所在。“碩士粉,良心粉”,在他鄉還原家鄉味道,用法律思維與環保理念做餐飲,這些食安意識、特色行銷及經營理念,無不彰顯出“碩士粉”的與眾不同。重要的是,張天一還立志要把米粉做成藝術,做成受人尊敬的行業,這顯然也不是一般人力所能及的理想。“從人們思想中挖出來的金礦,超過從地下開採出來的黃金。”正如這句名言所説的那樣,與其説張天一是在用力氣做事,還不如説是在用思想謀劃未來。從這個意義上説,“碩士粉”何嘗不是學以致用,何嘗不是“知識經濟”的具體體現呢?
揆諸現實,一組組數字無不在“數説”著,當下中國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之艱難的現狀。去年,全國高校畢業生規模為699萬人,被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季”。今年這一數字預計將增至727萬人。在這樣一種就業難的大背景之下,在部分年輕才俊仍以“陞官發財”作為成功標準的當下,作為一個新型的就業樣本,張天一和他的同伴們及時擯棄了陳舊的成功觀念,敢於放下身段的創業精神,無疑值得借鑒。摘掉“有色眼鏡”,給敢於走上創業之路的年輕人更多的認可,也是整個社會應該持有的正確態度。(屈金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