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打破“殯葬暴利”格局,除消除壟斷,加強監管外,人們移風易俗,建立正確的生死觀也很重要。對親人的愛和緬懷,不能成為別人敲詐我們的理由。
同樣一套壽衣,一家叫價4800元,一家叫價7800元;為親人出殯過程中,莫名冒出來收取高額費用的“鮮花圍床”“紅床服務”、“撒花瓣”等……近日,新華社記者調查發現,一些殯葬服務機構和人員巧立名目、臨時加項,聯手製造“殯葬暴利”。
“殯葬暴利”無疑是一個暴露已久卻一直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的問題。構成這種格局的原因,除長期形成的壟斷經營格局,監管過於粗放外,還有個重要原因,則是死者家屬們對紀念先人的觀念被誤導向偏頗的方向,片面認為“隆重”就是“排場”;“感情深”就是“多花錢”。把緬懷的形式,窄化成花錢的形式。
這裡面,既有從古到今的傳統思維習慣,也有人們在失去親人時悲痛不能自已時的非常態心理失控,被殯葬業內人士忽悠的結果。那些“皇帝新衣”式的“多花錢才是隆重才對得起死去親人”的邏輯,在平常很容易被識破,但在親人離去時人們悲痛欲絕判斷力失效時卻很容易被瘋狂利用——幾十上百元的殯葬或祭奠用品,在“你的親人值得擁有”,或“葬禮辦得太寒磣對不住親人”的心理暗示之下,變成好幾千甚至更貴的天價陪葬品。客觀上,形成了對死者們親情的綁架。
要打破這個格局,首先,老生常談的“壟斷”自不必説,需要繼續持之以恒地給予打破;監管也必須更加明確且具有操作性。
還有重要的一條,就是人們應該移風易俗,建立正確的生死觀,用既不浪費又莊重的方式,悼念親人,追思親情。這樣的方式有很多,只須稍加思考,就能為親人設計出一個既深情又個性化的葬禮,而無須讓那些掉進錢眼且缺乏監管的商家,牽著鼻子無所不用其極地將葬禮引向充滿銅臭和算計的逼仄道路上去。這樣的話,我們對親人的愛和緬懷,才不會成為別人敲詐我們的理由。(曾穎 作家)